|
純凈的藍天潔白的云,“西藏歡迎您”的大字在拉薩貢嘎機場向人們微笑招手,來自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2016·中國西藏發展論壇”的130余位專家學者們懷著熱望,踏上了西藏這片熱土,他們想看看西藏、感受西藏、了解西藏、發現西藏。
7月6日,論壇開始前,國新辦與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各國專家學者們赴山南克松村和拉薩曲水縣達嘎鄉,實地走訪農戶,參觀考察精準扶貧與民生改善的情況,切身感受西藏發展新階段。
雅江生態園(焦非 攝)
車隊行駛在拉薩到山南寬闊平坦的大路上,道路旁呈現出了雅江生態園,經過西藏自治區政府20多年的努力,目前雅江中游沿岸已形成面積達40萬畝的防護林帶。藍天白云下一片片綠樹美不勝收,專家們不停地舉起手機拍照。
“我們當然感覺日子越來越好了”
穿著一身漂亮藏袍的志愿者央拉是個英語老師,畢業于西藏大學,今年34歲,她是土生土長的藏族人,三代八口人住在買來的小樓里,父母都是退休的軍醫,是個小康之家。她說:“現在的拉薩,每年都在變,點點滴滴的變化非常大,記得小時候面包、巧克力都很少,現在真是應有盡有,在生活上和內地城市差距越來越近,我去北京和上海培訓過,交通多么方便,有火車有飛機,就是在西藏,交通也越來越方便了。平時假期都去旅游。今年端午節,我就和老公帶著孩子坐火車去日喀則度假,過不了多久拉薩到林芝的高速公路就要修好了,那時歡迎你們來林芝玩,那是我們西藏的江南;在學校里,孩子們包吃包住包學費,藏族兒童要學習藏語、漢語和英語,學校里有許多畢業分配來的內地漢族老師,我最好的朋友就是漢族人,經常一起在網上買衣服,她說她要嫁一個藏族小伙子,因為我們藏族的男人‘很man’,你在他身邊很有安全感。”
汽車旁的央拉(朱君 攝)
說到這里央拉笑了起來,接著她自豪地說: “西藏改革開放以來變化真是太大了,我們當然是感覺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也希望西藏好上加好!”
“唯一的愿望就是像現在這樣宗教自由、平靜地生活”
外國專家走進克松村,參觀考察“民主改革第一村”。(朱君攝)
車隊來到了山南澤當鎮克松村,參觀“民主改革第一村”,中外嘉賓馬上走進藏家做客、合影、體驗村民們的傳統生活。
嘉賓們嘗一嘗西藏的美食,甜茶、糌粑、藏雞蛋。(焦非攝)
格桑斯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朱君 攝)
格桑斯仁的家是一個非常漂亮的二層小樓,14間房屋,內飾漢式風格,小院鮮花與陽傘一起盛開。(朱君 攝)
格桑斯仁開著一間小賣部,穿過去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二層小樓,14間房屋,內飾漢式風格,小院鮮花與陽傘一起盛開。格桑斯仁表示,從改革開放以后,生活漸漸好了起來,自己經營著全村最早的小賣部,并且還有6畝地,農作物與小賣部的收入平均3萬多元,近幾年政府支持了不少,建這個房子,自己花了14萬元,國家幫扶了4萬多元,現在生活沒有什么煩惱的事,家里只有自己和老伴,三個孩子已成家立業,一個孩子是醫生,另外兩個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和西藏藏語學院畢業后當了老師,最小的孩子上大學時國家還幫扶了三萬五千元。吃穿不愁,醫療費可以報銷,過了60歲可以拿上養老金,格桑斯仁臉上掛著滿足的微笑,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有車有房,生活很好。唯一的愿望就是像現在這樣宗教自由、平靜地生活。
拉薩曲水縣達嗄鄉精準扶貧搬遷點的仁次卓嘎
剛剛搬進扶貧搬遷點不久的仁次卓嘎看見大家,興高采烈地趕忙把自己的《曲水縣精準扶貧脫貧易地搬遷點戶檔信息》拿過來,他說:“自己一家四口,以前房子小,2個小孩,一個10歲,一個12歲,有26頭牦牛,沒有勞力,收入很少又不穩定,屬于貧困戶。現在來到這里,加入了政府辦的養殖場,自己和女人一起掙工資,生活穩定,四口人可以保證收入14912元,這在‘戶檔信息’里都寫清楚了。新房子大,自己沒有花一分錢,并且家里的佛龕、冰箱、彩電、太陽灶、家具、儲糧罐等等都是政府給配的。”據了解,這里現在住著184戶從各地搬來的原來的貧困戶。
仁次卓嘎高興地向嘉賓們展示《曲水縣精準扶貧脫貧易地搬遷點戶檔信息》。(朱君 攝)
仁次卓嘎的新家(朱君 攝)
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人員拉姆介紹說,曲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于曲水火車站,交通十分便利。這個安置點占地面積是999畝,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區域和產業設施區域,184套房屋,配套設施有幼兒園、醫院、商品房、村文化活動中心和綜合文化廣場等。
曲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距離縣城5公里,318國道、拉日鐵路貫穿全鄉,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朱君 攝)
按照“爭取國家項目、本級財政注入資金力量、引導企業投入”的模式,曲水縣易地搬遷種養殖項目面積共665.454畝,總投資1886.9萬元,項目采用“合作聯社+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項目資金作為貧困戶股份入股到種養殖項目中,合作聯社負責第一年項目經營、銷售,合作社負責第二年項目經營、銷售,貧困戶參與分紅與就業。
合作社由縣政府統一劃撥啟動資金,完善基礎設置,配給前期養殖飼草料。
項目的投資、費用、利潤、搬遷貧困戶年戶均收入在村口的展板上寫的清清楚楚。
奶牛養殖展板(焦非 攝)
仁次卓嘎搬遷到扶貧搬遷安置點后,參加了商鋪(聯戶經營)、藏雞養殖(聯戶經營)、種植(聯戶經營)、奶牛養殖(合作社),以勞務輸出脫貧增收的方式,他對自己的新家很滿意,對新的生活很期待。他說現在的感覺真是非常好,仁次卓嘎的妻子也在一邊不斷地點頭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