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全球新科技產業革命沖擊下的風險與安全

發布時間: 2016-06-06 09:23:05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張茉楠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全球,新科技,產業革命,風險,安全

二、基于新一輪技術革命帶來的全面挑戰

(一)金融危機后全球各國推出制造強國戰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為了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出路,開始重新重視制造業,美國、歐盟、德國、英國等紛紛推出制造業國家戰略。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將焦點鎖定在以新一代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制備為代表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展開了新一輪的增長競賽,試圖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此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都推出了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和持本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如美國政府就出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以及《出口倍增計劃》等諸多法案,提出優先支持高技術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生物產業、新一代互聯網產業,振興汽車工業;德國政府正積極推進以“智能工廠”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新增長戰略,提出要重點發展環保型汽車、電力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產業;韓國則在《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能源與環境、新興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等六大產業,以及太陽能電池、海洋生物燃料、綠色汽車等22個重點方向。

早在2010年,歐盟提出“歐洲2020戰略”,其三大發展重點中的“智能增長”就涵蓋了“再工業化”的主要內容,而于2012年10月發布的《指向增長與經濟復蘇的更強大的歐洲工業》,就更明確地設定了“再工業化”戰略的目標,即到2020年將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當時的15.6%提高到20%。在成員國層面,包括法國、英國以及西班牙在內的許多國家紛紛制定了相應的“再工業化”戰略,如英國2011年發表的《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之路》報告中提出了6大優先發展行業,法國于2012年新成立了生產振興部來重振法國工業,西班牙于2011年以“再工業化援助計劃”的方式,由政府出資約4.6億歐元資助國內的再工業化項目等。

從傳統制造業大國日本來看,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的3年間,日本政府提出了五輪經濟振興對策,強化日本工業的競爭力是這些振興對策的重要內容。安倍政府上臺后,在大肆擴張貨幣與財政的同時,也關注制造業的復興。2013年6月提出的“日本再興戰略”中,將產業再興戰略作為今后三大重點戰略之一,并提出了緊急結構改革、雇傭制度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實現世界最高水平的IT社會、強化地區競爭力和支持中小企業的六項具體措施。

(二)工業4.0引發新一輪全球制造業革命

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互聯網、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融合互動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后大規模post-mass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制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里制造產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格局。

目前,智能化工業裝備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升級轉型的基礎,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制造業升級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首要任務。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制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制造業回歸,而是伴隨著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模式的創新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德國“工業4.0”戰略更被視作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代表。

(三)標準之爭成為全球制造競爭的新方向

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方式已經發生深刻變化,技術專利和標準控制已經成為重要的國際競爭工具。發達國家越來越深刻意識到,標準尤其是關于安全、健康和環保等方面的標準,代表著掌控科技、掌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來自德國和美國的8家汽車廠商(奧迪、寶馬、克萊斯勒、戴姆勒、福特、通用、保時捷和大眾)宣布未來將采用統一的充電接口標準,新標準將在歐洲和美國范圍內使用。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也已規定,從2017年開始,所有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都將采用這個新接口標準。不論是德美八大汽車企業聯盟制定充電標準的目的都不僅僅是將眼睛盯在自己本土市場范圍之內,更主要的希望以聯合的力量,將標準推向全球市場,從而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中占據領先優勢,獲得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和控制力。

(四)新一輪全球創新競爭中面臨多重風險與挑戰

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創新競爭中,中國面臨著創新強度普遍偏低,“追趕窗口”正在收斂,創新“后發優勢”不突出,以及創新人才嚴重流失等多重風險與挑戰。

第一,中國國家創新競爭力與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評價結果顯示,美國憑借雄厚的創新資源和優異的創新績效,成為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日本和韓國依靠突出的企業創新表現和知識創造能力,分別位居第2位和第4位,繼續領跑其他亞洲國家,中國國家創新指數雖然比上年提高1位,但排名仍居全球第19位。

此外,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發布的《2014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高收入經濟體占據了今年排行榜的前25位,其中瑞士、英國、瑞典、芬蘭、荷蘭等歐洲經濟體依次位居“最具創新力經濟體”的前5位,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盡管中國、巴西是創新領域的領頭羊,但中國仍居第29位,與中國經濟實力排名嚴重不匹配

第二,總體而言,中國國家創新強度普遍偏低。美國制造業研發強度為3.35%。2013年中國制造業研發強度為0.88%,差距較大。數據顯示,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基地,2013年的制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日本2009年已經達到4%,2008年美國已經達到3.3%,而德國為2.4%,中國制造業研發強度遠低于發達國家在2008-2009年的研發強度。

第三,中國技術創新的“追趕窗口”正趨收斂。全球各國展開戰略創新競賽。金融危機之后,主要經濟體圍繞新一代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展開了新一輪增長競賽,紛紛推出各自的創新增長戰略。全球制造業升級而不是回歸。不論歐美發達經濟體還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全球制造業正在向高端、高科技的更高層級邁進。特別是隨著全球智能網絡將繼續快速發展,超級計算、虛擬現實、網絡制造、網絡增值服務等產業快速興起,中國戰略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類似于傳統產業那樣的技術差距和技術鴻溝。

第四,作為后發國家的創新“后發優勢”并不突出。后發優勢是后發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重要影響變量。從成功實現技術追趕的國家經驗來看,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經費比例均達到1:3左右,而中國在2009年為1:0.43,2011年為1:0.45,2012年反而為下降為1:0.397。關鍵行業的技術消化吸收力度均嚴重不足,通用設備制造業這一比例為1:0.39,專用設備制造業為1:0.33,計算機產業僅為1:0.05,儀器儀表產業為1:0.26。這是以往注重投資于物化技術、忽視技術能力的必然結果。

最后,創新核心資源——人才嚴重流失。世界各國幾乎都制定面向未來的創新性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人才特別是高端技術人才爭奪十分激烈,很多國家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養爭奪上。而中國創新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相關權威數據顯示,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87%。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