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虔)“這些樹結出的杏兒有這么大,特別甜。”在繁茂的杏花下,老周生態農莊的創辦人周高舉用手指比劃出一個直徑5公分左右的圓。因為花粉過敏,他的鼻音很重,“這一季花開過去就好啦。”他習以為常地說。
周高舉在農莊喂雞,雞飼料是玉米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虔/攝
周高舉是河南商水人,2006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后,他成為了北京市第一批“大學生村官”,就職地是延慶縣四海鎮。2015年底,延慶由縣轉為區,周高舉的身份也從村官、縣農業局工作人員變成了生態農莊的“老板”。
“大學畢業前,我在實習時候找了一家山西大同的豬場待了幾個月,當村官期間還幫助村民張羅養豬的事;村官期滿,我進了延慶縣農業局,又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 周高舉說,自己一直有一個夢想,要在養殖行業有番作為。有了工作經驗的積累,他從延慶縣農業局辭了職,在延慶縣張山營鎮開辦了老周生態農莊,希望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他的農莊背面靠山,50多畝,有1000多棵果樹,杏樹最多。周高舉包下這塊地,在林下散養了雞、鴨、鵝,實行原生態養殖。“果樹不打藥,雞喜歡吃落下的花兒和地下的蟲子,樹冠還能遮陰,雞糞發酵以后就是好肥料。”他農場的主要產出是柴雞蛋、雞肉、杏子核桃等果品和雞糞肥,“我還代理一些延慶當地品質高、名氣大、顧客反映好的農產品,比如延慶北菜園的有機蔬菜,張山營的蘋果、有機葡萄,還有附近水庫里打出的魚。”周高舉介紹。
對這些農產品的質量,周高舉充滿信心:“我的雞是糧食喂出來的,雞蛋和雞肉都是純天然的,生雞蛋打在碗里,沒有一點難聞的腥味兒。杏樹也是自然生長,結出的果子甜極了,和市場上的好些都不一樣。只是熟透的果子運輸太困難,現在主要是賣青杏。代理的那些農產品,也都是自己去走訪農戶,了解他們種植方式,品嘗口感,選擇符合原生態種植標準同時口感又好的產品,寧缺勿濫。”
周高舉在撿拾柴雞蛋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王虔/攝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了周高舉極大的幫助。他經常通過微信等宣傳途徑展示自己的養殖過程,“我的客戶群體幾乎都是口碑相傳、朋友介紹。”他介紹,目前市場上的生態有機農產品由于成本原因,價格一直在高位徘徊,成本高的原因除了產量低,還有高的包裝和配送成本。“我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產品質量上,包裝盡量簡單,沒有泡沫托盤之類的,節約成本,還減少污染浪費。” 他說。
“食品安全問題讓老百姓對有機食品、安全食品的關注度一天比一天高,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更關心這些。”周高舉認為,有需求就會有供應,有機農業在中國肯定會有市場,目前有機農業的產品只能滿足小眾群體的需要,隨著老百姓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家大農業也會向有機農業的標準靠近,在保證產量的同時,逐步提高品質。
周高舉的父母從老家來到北京,和他一起住在農場旁邊陳設簡單的平房里,幫他打理農場。要保證雞和雞蛋的品質和安全,雞群是嚴禁喂抗生素的,為了雞只健康,周高舉把工作都做在前邊,日常給雞喂益生菌和酵素,過一段時間會用大青葉,板藍根,黃芪等中藥防病,對有病的雞,采取隔離治療,這樣就避免了抗生素帶來的安全隱患。“這些活兒還是自己人干著最精心、最放心。”他60歲的父親這樣說。農場的客戶分布廣泛,從旁邊的住戶到市區居民都有。每天的訂單,近處的由父親騎電動車去送,遠處的就靠周高舉自己開車。
“剛開始的時候,農場沒有太多收入,都是我媳婦賺錢養家。”周高舉的妻子在北京市區工作,四歲的兒子和她一起住在石景山,到周末周高舉才有時間去看看妻子和孩子。農場開張三年,現在已經回了本,就在一切正走上正軌的時候,周高舉又遇到了新的問題:他所包的農場里有附近村民家的墳地,有些村民認為他養的雞會破壞祖墳,要求他搬遷。“我搬家倒是簡單,可我的雞怎么搬?”周高舉一臉無奈。現在,他還在和村民、區政府溝通,如果實在無法協調,他只能另選地方。“如果一定要搬,新的農場應該也在延慶,我不會離開延慶。”他說。
記者手記:
創業,在今天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匯。可創業的辛苦,或許大眾并沒有太多感知。周高舉為了自己“在養殖業有所作為”的夢想,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即使過敏也要在花開的季節每天到園子里喂雞、撿蛋、收雞糞,和妻兒同在一個城市卻不能每天見面。在事業發展的路上還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和問題。這些都是他的“常態”,他自己也說,青年要創業,首先要充分了解創業的艱辛,要有吃苦的準備。每一個夢想的實現,都不會是容易的。在提倡“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今天,懷揣理想的人們,不僅要放飛自己的思想、張揚自己的愿望,更需要低頭走好腳下的路,用堅韌的努力,把所遇到的苦澀困境,變成甜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