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布時間: 2016-03-02 09:48:40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李國祥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生態,農業發展,農業廢棄物,生態保護,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

專家專欄:李國祥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我國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通過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生態治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重大工程,我國局部地區及其部分生態問題有所解決。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農業原本具有的生態恢復修復功能嚴重退化,特別是發揮生態功能的森林覆蓋率還不高,濕地減少過多,草原退化沙化以及水體污染還比較嚴重。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生態功能,需要充分利用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通過工程措施和經濟激勵機制建設等對農林牧漁業生態系統、水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治理、修復。

注重農業資源保護 降低稀缺資源利用強度

多年來,為了追求農產品產量,我國一些地方過度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大量的林地草地濕地被開墾用來生產農產品。一些地區靠農養林,一些生態脆弱地區盲目追求高效農業,一些地區草原畜牧承載量過高,結果帶來農業資源的破壞。

要發揮農業生態功能,必須扭轉過去過度利用和粗放利用農業資源的方式,更加注重農業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兼顧當代和長遠,適度降低農業稀缺資源利用強度。我國糧食已經實現了十二連增,國家糧棉油糖庫存水平都創造了歷史新高,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相對較低,這些因素都為我國讓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

我國已經在農業自然資源過度利用的生態脆弱地區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限牧禁牧工程,這必將更加有助于保護好多樣化的國土資源,是發揮好農業生態功能的前提。從今年開始,我國在鐮刀彎地區將調減1000萬畝以上的玉米種植,“十三五”期間還將在該地區加大調減玉米種植強度,這不僅有助于我國去庫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且對于保護農業資源發揮農業生態功能也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我國正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目前全國仍然大約有1000萬貧困人口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多發地區,這些地區往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的開發發展條件,為了讓生活在這些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國家選擇了易地搬遷策略,確保“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貧困人口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這項工程不僅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強有力手段,而且也是保護農業生態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業本來具有重要的生態恢復和保持功能,但由于農業投入不當,反而使農業成為生態環境的損害者,成為污染的重要來源。由于農民不再依賴有機肥也能夠實現高產,每年大量秸稈被焚燒,既破壞了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又污染了空氣。

我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肥料。我國耕地單位面積上施用的化肥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是美國的5倍,是日本的2倍多,是巴西的3倍多,是印度的4倍。我國已經提出了“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但是2015年我國化肥總產量超過了7000萬噸,較上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高達8.1%。可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控制化肥等現代化學投入物使用,任重道遠。

在農業生產中扭轉過去濫用化肥、農藥和農膜等現代物質生產要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配置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節本增效,減少污染,不僅有助于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有助于從根本上尋找到農業面源污染解決之道,發揮農業生態功能作用。為此,我國必須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開發利用效率高、生態環保的現代物質生產要素,用綠色發展新理念推進農業現代化。

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 樹立大農業大食物理念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調整,我國農產品生產呈現出高度的區域化和專業化,這雖然有助于農業效率的提高,但是也破壞了農業生物的多樣化,制約著農業生態功能的發揮。一些地方在同一塊耕地上反反復復、年年如此只種植一種或者極少數品種的農作物,不僅造成病蟲害防不勝防,不得不借助不斷加大農藥施用量,不僅造成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降低農產品品質,而且還帶來了嚴重的生態后果。

我國正在推進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按照大農業大食物的理念,推進糧經飼和種養加相結合,一些地方已經或者正在將糧食種植改為飼料種植,將籽粒玉米生產轉變為青貯玉米生產,推行玉米大豆和糧食飼草輪作,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將會產生積極影響。

工程措施與經濟法治手段綜合運用 修復農業生態

發揮好農業生態功能,需要提升人們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價值認同,這就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扭轉過去農業資源開發利用過度、濫用現代化學投入物和農牧業生產只注重單一產品的生產而忽視副產品和廢棄物再利用的做法,要將中華農耕文明與西方現代農業發展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發展循環農業,以合理的農業生產結構和種養模式,變廢為寶,實現秸稈還田,讓養殖業排泄物成為有機肥。只有這樣,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才能得到有效扼制,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才能更加協調。

值得指出的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比較注重工程措施,各地出現邊建設邊破壞的不良后果。未來在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實施技術工程基礎上,還需要各地更加注重采取經濟手段和法治手段來保護和修復農業生態。

農民長期只種植一種或者少數農作物,不愿意輪作;長期施用化肥而不施用有機肥;長期將秸稈在田間焚燒而不愿還田,除了思想觀念和技術配套措施跟不上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動因。東北本來是一個大豆優勢產區,但這幾年農民都紛紛地將大豆改為玉米生產,主要就是種植大豆不如種植玉米賺錢多。這就要求各地在推廣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也要出臺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發揮因勢利導作用,強化法治約束。(作者: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鏈接: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

四川省農業從今春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廣西農業生態保護關鍵字:保、減、退、轉、改

從成都農產品看農業供給側改革(記者手記)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