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綜合管廊——對許多人來說,這是個陌生的概念,但它卻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2015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民生工程,是創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不僅可以逐步消除“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用好地下空間資源,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帶動有效投資、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
由此,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對這一戰略,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早有準備。如果你對中冶的認識還停留在“全球最大的冶金工程建設承包商和運營服務商”,那無疑是小看了中冶。如今的中冶已經將其在冶金工程方面的技術和經驗逐漸應用到城市建設等領域,逐漸成為國內“城市綜合方案提供者和智慧城市理念的踐行者”。面對地下綜合管廊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冶上下正摩拳擦掌,準備大有作為。工業成果變民用產品
地下綜合管廊被稱為城市的“血管”和“神經”,日夜擔負著輸送介質、能量和傳輸信息的功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城市的“生命線”。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冶在上海寶鋼建設過程中便借鑒、引用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日本新日鐵合作,在全國率先引進并興建了大型地下綜合管廊系統,以供工業生產專用。時隔近40年,這條長約15公里的煤油氣、電力等危險物質管線依然密布在廠區地下城內,見證著歷史與時代的變遷。
上世紀末,中冶在企業轉型發展中不斷探索,將在冶金等工業領域中對水、電、氣的工業建設技術優勢延展到民用市政領域,通過數十年來的探索和積淀,逐步建立起了中國地下綜合管廊領域的領先優勢。
中冶將工業化成果轉化為民用產品,造福民生的首個項目為湖南省常德市的常德大道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該項目是在2000年建成通車的G207繞城線的基礎上,采用BT模式承建,本著“交通暢通、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諧發展”的設計理念,在常德大道中央綠化帶部署建設了12公里長的地下管廊。
據了解,常德大道地下綜合管廊為單箱單室鋼筋混凝土結構,除交叉口處局部拓寬外,其余均為等斷面形式,內部收納給水、電力、通信等管線,并設置監控系統。該項目依托常德大道的改擴建之機興建,是常德市重點工程“三路一橋”之一,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其中地下綜合管廊更是首次在湖南省使用,大大改善了常德市交通出行的條件,擴大了常德公共產品的供給,也提高了常德新型城鎮化質量和城市環境舒適度。在橫琴打造了一個全國樣板
橫琴島項目則是中冶津津樂道的又一典型案例。
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通過《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致力將橫琴打造成為“開放島”“活力島”“智能島”“生態島”。中冶憑借多年工業建設及常德大道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所積累的投融資、設計、施工、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經驗,克服了臨海地區復雜地質條件,解決了投融資難題,并按照國際化、智能化、低碳化思路進行設計布局,鍛造了一條“智慧城市大動脈”。
“該項目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一次性投入最高、建設歷程最長、覆蓋面積最廣、體系最完善的地下綜合管廊項目。”中冶華發管廊公司副總經理劉振輝對記者說。
據劉振輝介紹,橫琴地下綜合管廊長達33.4公里,分為一艙式、兩艙式和三艙式斷面,內部收納給水、電力、通信、中水、冷凝水以及真空垃圾管等多達六七種管線,成為特區一張靚麗的“名片”,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到現場視察,住建部更是將該項目作為綜合管廊的樣板工程向全國推廣。今年4月,住建部還組織了全國70多個城市的市長及專家學者300余人到現場考察學習,大力推介橫琴地下綜合管廊開發建設模式和經驗。
除了橫琴島項目,中冶還成功建設了上海寶山、石家莊正定新區、南京河西新城等多個綜合管廊項目。“這些項目在促進地下管廊生態理念和實踐落地生根的同時,也為國內其他地方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先進經驗借鑒與參考。”劉振輝說。國家標準里的中冶經驗
今年4月中旬,住建部在珠海橫琴召開全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培訓班,中冶暨中國中冶董事長、黨委書記國文清表示,城市綜合管廊是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良好的結合點,是國家經濟新的增長點,得到了國務院和住建部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將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市場容量巨大、前景廣闊。中冶作為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特大型企業集團,必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中冶不僅有態度,更有行動。在國內綜合管廊起步晚、基礎差、推進慢,且行業內無統一的設計和施工規范的前提下,中冶子公司中冶京誠率先成立國家級專家水平的綜合管廊技術中心,多次組織項目設計單位認真梳理各項市政基礎設施整體布局、規模,多次舉行權威專家評審,綜合考慮城市未來發展空間,結合項目地區特殊性,因地制宜制定具體方案,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秘書處秘書長米向榮告訴記者,2010年以來,中冶在已有綜合管廊項目建設成果上,繼續加大在綜合管廊技術研發和工程示范方面的投入,通過不懈努力,承擔完成了多個綜合管廊相關國家、地方工程技術標準和導則的編制工作,并主持設計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管廊示范工程。
據米向榮介紹,2015年初,住建部標定司邀請國內相關知名單位開展對《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015)的修編工作,中冶憑借多年的綜合管廊規劃、設計、施工技術經驗參與了此次修編。“這標志著中冶在市政工程技術領域從規范執行者向規范定制者轉變,同時也標志著中冶立足于國家戰略層面,始終致力于踐行“國家隊”責任,大力推動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科學進程。”
在參編綜合管廊國家標準之外,中冶還參與了住建部《城市綜合管廊工程造價指導》(試行)、綜合管廊試點指導、燃氣管線入廊專題研究、綜合管廊市場運作及投融資模式專題研究等諸多國家級課題,不斷搶占理論制高點,以彰顯“中冶管廊”品牌的技術領先優勢及綜合實力。開發市場,必須專業
運營環節是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中的重中之重,著眼于運營,是綜合管廊開發和建設的關鍵點。國務院倡導建設“專業”和“大型”的隊伍,正是緊緊抓住了管廊運營的關鍵所在。
2015年6月,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在綜合管廊領域打造專業化、大型化隊伍,中冶正式成立了國內首家管廊投資建設運營專業化公司——中冶華發公共綜合管廊有限公司,以統領全集團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力量,進一步開發國內綜合管廊建設市場。
如今,這一舉措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據劉振輝介紹,管廊公司運營以來,已陸續中標甘肅白銀、內蒙包頭、吉林四平等多地管廊項目,全國十家試點城市當前已明確承建單位的五座城市中,中冶占據兩席,集團管廊市場開發局面呈現出持續向好的態勢。
綜合管廊建設具有投資巨大、回報期長的特點,雄厚的資本實力是確保綜合管廊在特許經營權期限內穩定健康運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2015年9月14日,中冶與中國郵儲銀行在北京簽署了《中冶城市綜合管廊產業基金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雙方共同設立國內首支千億級城市綜合管廊產業基金,在“平等互利、誠實信用、優勢互補、合作創新、共享共贏”的原則下,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深化合作。
2015年10月29日,中冶又在整合中冶京誠、中冶武勘以及其他子企業相關人員、技術、業績等資源的基礎上,成立全國第一家專業綜合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至此,中冶完成了在綜合管廊業務領域的“頂層設計”,并形成了集團、中冶華發管廊公司、子企業在綜合管廊開發建設運營全過程中各司其責、緊密銜接和相互支撐的三級聯動管控模式。
據了解,集團層面主要承擔大型項目與政府高端對接、重大風險評估及大額度資金調配等決策類責任,搭建審批流程的綠色通道,切實滿足市場開發的緊迫需要;中冶華發管廊公司重點承擔統控集團各類資源、統一對外、聯合作戰的管理職責;子企業承擔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等環節的操作職責,構建對管廊市場開發的強力支撐,由此,形成了分工明確、責任清晰、優勢明顯、通力協作的工作格局。資本運作讓管廊更經濟
經濟性是衡量綜合管廊建設投資的重要尺度,而資本運作的結果,則是影響經濟性最重要的因素。近年來,中冶從資本運作源頭確立把控戰略合作伙伴選擇和經營方式,充分利用好資本平臺,編制了具備普遍適用性的PPP方案范本,并提煉出了頗具經濟性的資本運作組合方式。
據記者了解,中冶在加強與地方政府及知名企業緊密合作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市場開發模式創新,簽訂了多項囊括管廊項目內容的戰略合作協議,形成由上至下、由高至低、由大至小的俯沖態勢。
2015年8月,在應邀參加“央企山西行”活動時,中冶與山西省就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合作達成一致意見;9月17日,在應邀參加“湖北—央企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座談會”時,中冶與武漢市就加強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合作展開深入探討并達成共識;9月29日,中冶與貴州省人民政府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就加大加強加深在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地下綜合管廊、城市環保節能等多領域的合作達成一致意見;10月12日,中冶與河北省涿州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示范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更是其中的重頭戲。
與此同時,中冶還積極與知名企業展開管廊市場重點戰略合作,形成市場搏擊的“聯合艦隊”。2015年7月22日,中冶與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就綜合管廊業務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江蘇院作為省政府篩選的全省PPP項目的重要智庫,承諾優先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與中冶展開密切和深度合作;8月27日,中冶與西部控股集團在珠海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西部控股集團在全國范圍內城市開發中的綜合管廊項目全部交由中冶管廊公司承建。此外,中冶還積極謀劃參股地方管廊公司,形成在SPV(項目公司)中的雙重股權,努力在市場博弈中打造命運共同體,獲得綜合管廊市場開發的主動權。
開發、建設、運營、回購是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的四個環節,層層銜接、步步遞進。而回購環節作為整個生命周期的落腳點,備受業界討論和關注。因此,如何形成穩妥可靠的資本退出方式是中冶一直思考的問題。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冶正在積極研究以資產證券化的方式處置管廊資產,即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證券的方式予以出售,這樣既可實現回購的目的,又可不斷置換資金,如此循環往復,從而保持資本優勢,持續投入,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
中冶黨委宣傳部部長齊冬平向記者表示,未來,中冶將充分發揚“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樸實厚重的中冶精神,搶抓國家全面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斷創新城市綜合管廊新模式,并努力將綠色城市、智能城市高端發展理念融于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中,努力在綜合管廊領域爭當國家使命的擔當者、市場開拓的領跑者、科學研發的探索者,切實履行中央企業在城市綜合管廊開發和建設中的“國家隊”責任。中冶在加強與地方政府及知名企業緊密合作的同時,還積極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市場開發模式創新,形成由上至下、由高至低、由大至小的俯沖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