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城市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虛高、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新的發展理念,決心根治“城市病”。20至21日,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習近平為根治“城市病”所開良方。
圖為: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市考察。這是習近平在東城區考察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項目時與群眾熱情握手。
為環境污染開良方
“早上騎電動車,有種開飛機的感覺,兩邊全是祥云!”北方的霧霾天里,有網友如此調侃環境污染。近期,京津冀等多個北方城市多日籠罩在霧霾下,20多個城市啟動霧霾預警。當呼吸一口清新空氣都成為奢侈愿望時,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下去怎么辦?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也與發展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對清潔城市的15%至20%。據統計,在歐洲,PM2.5每年導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歐盟國家人均期望壽命減少8.6個月。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指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內的近九成中國城市,目前正處于“亞健康”狀態。
治理污染刻不容緩。2015年全國兩會,習近平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4年初,習近平視察北京時,專門提到了霧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
治理污染非朝夕之功,受產業、能源結構調整具有長期性等因素影響,實現環境“良治”的任務依然艱巨。只有從政府主導向社會共治、多方制衡轉變,政府市場兩手發力,倒逼與激勵并重,才有可能逐漸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保部副部長李干杰認為,治理環境需有耐性、要堅持,現在正處“十三五”開局之際,環境保護部在謀劃目標和任務,總體上來講,只要全社會上下努力,有望在未來五年間實現與小康匹配的環境。
圖為: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北京市考察。這是習近平在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視察綜合處理車間
為交通擁堵開良方
“早晨,你在法國,坐一小時車,到德國了,再坐一小時,就到波蘭了。同一個時間點,你在北京朝陽區,坐一小時的車,你在朝陽區,再坐一小時,你還是在朝陽區。”這是網上的一個段子,調侃北京的堵車現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設施發展的滯后,交通擁堵已不只是大城市的“專利”,不少中小城市也開始患上擁堵的“城市病”。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71億輛。其中,汽車1.63億輛。報告顯示,2015年第三季度,北京通勤族高峰期每出行1小時,就有30分鐘耗費在嚴重堵車上,折合時間成本每月808元。經濟越發達、基本工資越高的城市,因擁堵造成的損失越大。排在北京之后的依次是廣州、深圳、上海、大連、天津。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著重強調了交通問題,他要求:“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習近平在視察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時指出:“如何解決好海量人口的出行問題是個大難題。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措施。習近平指出:“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許多城市的交通擁堵,緣于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車來彌補。將來如果能夠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個人交通互補,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來發揮作用的交通格局,擁堵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屆時各地實施的搖號政策也將終結。以日本東京為例,由于擁有發達的公交網絡,民眾在出行的時候,雖然擁有更多的小汽車,但還是會首選軌道交通。買小汽車則用在個人的休閑、度假、旅行等方面,這樣就形成了小汽車(私家車)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
圖為: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并作重要講話
為房價過高開良方
“房價,就像北京的六環路,聽說過,沒走過,幾次想走,卻不知入口在哪!”有網友如此調侃北京高不可攀的房價。如今在北上廣深,每平米5萬6萬的房子隨處可見,單價20萬30萬的房子也不稀奇。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深圳的新房每平方米均價突破4萬元大關。房租貴得嚇人,房價高不可攀,人都被“擠”出去了,城市如何發展?
高房價,于經濟而言是泡沫問題,于社會而言是民生問題。2013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是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任務,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總書記深知人民的心愿,他說:“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習近平強調:“從我國國情看,總的方向是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要總結我國住房改革發展經驗,借鑒其他國家解決住房問題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設的規律性問題,加強頂層設計,加快建立統一、規范、成熟、穩定的住房供應體系。要千方百計增加住房供應,同時要把調節人民群眾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經濟、適用、環保、節約資源、安全的住房標準體系,倡導符合國情的住房消費模式。”今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今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12月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會議強調:“要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促進房地產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未來一段時間內房地產政策將以穩定為主基調,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將圍繞著樓市“去庫存”展開。
圖為:習近平2015年4月1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并發表講話
為水源短缺開良方
我國657個城市中有300多個屬于聯合國人居環境署評價標準的“嚴重缺水”和“缺水”城市。北京市是典型“人多、水少”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來自南水北調。缺水是我國城市的通病。城市的快速發展帶來用水量的急劇增加,城市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也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未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用水需求呈剛性增長,水資源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原油可以進口,世界石油資源用光后還有替代能源頂上,但水沒有了,到哪兒去進口?”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到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第九水廠調研時強調:“水安全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習近平就保障國家水安全問題提出了“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發展思路。落實“以水定城”,首先需要城市管理者思路的轉變。其次,還有很多細節工作要落實。比如管理上,要基于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區域空間發展布局,研究制定水環境水資源承載評價技術指南,開展水資源和水環境容量測算評估。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利用。另外,還需要全社會增強水危機意識,節約用水,從每個人做起。習近平視察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時發出倡議:“要深入開展節水型城市建設,使節約用水成為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自覺行動。”
水資源可利用量、水環境容量是城市發展的剛性約束,要通過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入河排污總量三條紅線進行控制,重塑我國人水和諧平衡關系。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以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支撐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
為管理粗放開良方
網上有這樣一則段子:“一醉漢躺在路邊,路人呼之:汽車來了,酣睡;警車來了,酣睡;消防車來了,酣睡;城管車……話音未落,醉漢倉皇逃之。”提到城市管理,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最基層的城市管理者——“城管”,他們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經常會在新聞中看到“城管打人”、“暴力執法”等字眼,其實,這也是一種“城市病”——管理粗放。
剛剛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今年11月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對改進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推進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現代化為指向,堅持以人為本、源頭治理、權責一致、協調創新的原則,理順管理體制,提高執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讓城市成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要加快推進執法重心和執法力量向市縣下移,推進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實現機構綜合設置,統籌解決好機構性質、執法人員身份編制等問題。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制度,特別是要建設一支過硬的執法隊伍,真正做到依法、規范、文明執法。”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實責任主體。”12月14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實城市管理主體責任,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嚴格安全監管,健全城市應急體系。”
美麗城市需要政府、企業和市民多方的共同參與建設與管理。剛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政府要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別是要注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同時“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圖為:2013年6月22-24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為應急滯后開良方
近年來,城市的內澇災害、踩踏事故、群體性事件等時有發生,相關部門應急遲緩,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教訓十分慘痛。
人是城市的主體,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和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習近平多次強調城市安全和應急體系建設問題。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強調:“嚴格安全監管,健全城市應急體系。”
城市應急管理體系和安全體系是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只有建立健全科學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才能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維護公共安全、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根本之道。
城市之病其實是城市的治理體系不科學造成的,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在習近平主席和黨中央已經為“城市病”開出良方,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行并制定好切合實際的措施,就可以逐步消除“城市病”。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