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11月20日訊 11月20日,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5)》發布會舉行。
綠皮書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洪澇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1984-2013年,中國暴雨洪澇災害多年平均受災面積達9.35萬km2,多年平均受災人口達8661萬人,多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達793.78億元,且受災人口和直接經濟損失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進入21世紀,中國暴雨洪澇呈現新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暴雨誘發的泥石流和滑坡,以及城市內澇災害頻發,造成人民生命傷亡和財產巨大損失。雖然,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災害的經濟脆弱性有所緩解,但災害的人口暴露度、經濟暴露度和人口脆弱性均表現為增大趨勢。在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暴雨致災危險度較高的區域集中在中國東南部,且危險度較高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在未來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變化條件下,加強暴雨洪澇災害的社會經濟影響風險評估方法和技術研究,把風險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之中,減少高危險區域尤其是中國東部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暴露度、增強社會經濟的恢復力和和適應性,是降低災害風險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