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分享收獲 傳遞綠色消費理念:從田間到餐桌

發布時間: 2015-11-05 13:36:24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張洪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分享收獲 綠色消費 田間 餐桌

幾年前,石嫣在中國創辦了第一家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社區支持農業)農園,種植綠色蔬菜,不通過中介,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如今,這一模式的農場在中國已經擴大到了300多家。

如今,她是“分享收獲”CSA項目負責人。她希望更多人關注CSA,向社會傳遞“綠色”理念。

素面朝天的農場

慢吞吞的羊群踏著與城市人滿擰的步子擋在路中央,距離北京城區70公里的柳戶莊村繼續向前,路邊一片白花花的大棚就是石嫣的順義農場“分享收獲”。這是石嫣繼“小毛驢”、“通州基地”之后的第三件作品。

把前一天的剩飯丟給咕咕叫著的烏雞,石嫣在“分享收獲”四個大字下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名片上印著她的兩個身份:博士、掌柜的。辦公室像本人一樣樸素,屋后是26個大棚。

2008年,作為中國第一位公費出國插隊的學生,石嫣在美國一家CSA農場做了半年“準農民”,回國后,在北京創辦了“小毛驢市民農園”。2012年,她離開小毛驢第二次創業,獨立經營“分享收獲”。

這是一家大門廣開的農場,從種植到生長全程監控。

土家族青年秦熱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作品——18000多只“菌棒”,偌大的大棚中,這些菌棒正在“抽絲”。再過幾天,菌絲會爬出一朵朵蘑菇。沼液、剩飯剩菜等液體肥在這里隨處可見。

大棚里,因為不含蟲卵,椰糠被用來育苗,免去了大面積生蟲之虞。偶爾,菜生了蟲子,則采用休耕間作、生物防治,粘蟲板、防蟲網等措施,斷斷不會用農藥。因為層層把關,這里的蔬菜素面朝天,長相也許不比那些做過手腳的好看,但卻被人吃出了“早早年的味道”。

石嫣“務農”,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食品安全和土壤污染的憂心。“在一個好的食物生產環境中,人們是不太在意綠色、有機這些理念的。”石嫣說,“如果以人為核心,除了追求產量,還要考慮土地過幾年會不會受到破壞。”

“分享收獲”并不是“小毛驢”的簡單復制。當年,“小毛驢”由政府出資,拿著現有的資金“攤一張大餅”。如今,石嫣坦言:“錢出在自己身上,必須精打細算。”

讓石嫣欣慰的是,依靠口口相傳,目前,“分享收獲”擁有500戶會員,兩年多來,收入至少持平,且有盈利。

回歸原始種植

隨著石嫣的示范,一批以“耕農田、耕心田”為信念的CSA農場相繼誕生。目前,中國大約有300家,北京有50多家。

CSA說白了,就是“把有機蔬菜配送到消費者家里”,取消中間商,讓農民與消費者對接,共同承擔風險,分享利益。目標是實現“永續農業”,強調生態系統的自我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分享收獲”有三個內容:直銷、友好、本地。消費者預先付費,生產者不用貸款,“對于前期沒有多少資金的中小型農場,這一模式非常適用。” 石嫣說。

談及CSA的責任,石嫣流露出農夫的率真,“賣家是生產者,直接面對消費者,這樣更可以為自己的產品負責。”

“食在當季,食在當地”是CSA的理念,石嫣說,該理念不鼓勵消費進口產品,因為食物在采摘加工的過程中有很多營養的損耗,還會有食品安全的風險。

“把錢付到村里,你能看到自己所在地區的改變。未來,如果北京地區的農民都能生產健康農產品,那么北京市民也會因此而受益,同時受益的還有環境。”

石嫣和先生程存旺曾共同就讀于“三農”專家溫鐵軍的門下,他們在農場結婚,婚宴食材都是自家地里的蔬菜,而新娘石嫣則“拿著一顆西蘭花就把自己嫁了”。

兩人聯手打造了很多產品,其中之一是共同翻譯了富蘭克林?H?金的名著《四千年農夫》。石嫣說,這部探討東方農業模式的作品是引發世界有機農業的一個原因。100多年前,作為美國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H?金來到上海,清晨黃浦江的船只把上海人的糞便運到郊區作肥料,這場景讓他深受觸動。

“當時,我們的城市還沒有西方發達的地下水系統,但是似乎沒有想象中的疾病發生。當地人有自己的方式,比如吃加熱食物,垃圾被重復利用等。”石嫣說。

19世紀,人們便開始思考什么樣的農業方式是可持續的。讓作者好奇的是,幾千年來,中國養活了如此多的人口,在耕作過程中,盡管有水土流失的現象,但是并沒有美國200多年耕作史使土壤碳含量下降一半的情況發生。

“那個年代,他們用的化學品比中國要多,后來出現了很多環保運動,針對的都是當時的環境問題。”

令石嫣惋惜的是,目前,實驗室技術比100年前要強很多,但是農民的智慧沒有太大長進。

“看到病蟲害,他們只想到用農藥去噴,不去想是否這塊地有什么問題,明年是不是不應該再種這種東西了,是不是應該改良一下土壤,或者讓大棚通通風……有人說農民被弱智化了。”

石嫣反問說:“農民生產真的需要那么多技術嗎?”不需要回答,她自己已經給出了答案,“很多實實在在的生產方式其實已經生產出足夠好的東西了。”

傳遞綠色消費理念

在中國,食品管理“有關部門”是挨罵最多的政府部門之一。隨著這類“煩人問題”的不斷凸顯,有機農業似乎成了解決食品安全的“良藥”。一些商界名人紛紛涉足農業。但是,綠色農產品因為價格高昂,在中國,消費人群一直有限。

石嫣認為,北京有能力消費綠色農產品的人至少占40%,但是各種“不必需”的開支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比如買了房后還想換一套更大的,總是處于還貸的過程中。”

在“分享收獲”,一個三口之家肉蛋菜全部預訂,每月約1200元,如果不介意它的單調性(多是季節菜),每天“吃有機”并非夢想。有人種菜,仰仗于有人認領,這是一個彼此支持的循環系統。

平時生活在村里,石嫣不覺得“缺什么”,東西有效利用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比如我家前幾天的剩粥可以拿來喂雞。”但在大城市,這卻是一件不好操控的事情。

新生代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長大,對食品缺乏感恩之心,而年輕人回鄉務農更是一件十分“逆襲”的舉動。石嫣承認,“我們所處的困難是整個農業的困難。團隊的流動性較大,在農場工作,未來成家后孩子教育怎么辦,這都是比較實際的問題。”

相對于中國土地上密密麻麻分布著的380萬個自然村,300多家CSA是一個微乎其微的數字。石嫣并不在意自己的農場有多大,讓她感慨的是,現階段,大多數人并不接受“小是美好的”理念。一般人認為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型流通的超市才能解決城市人的飲食問題,石嫣說,“這種方式可能風險更大。”

在美國實習那會兒,當地的農場只有30名會員。如今,石嫣的農場已經足夠讓那對美國農場夫婦驚訝。“這確實是價值觀和思路的不同,他們并不追求規模。”而在中國,規模是一個情結。“我們的農業模仿的是美國大農場的模式,你有50畝土地,未來應該有5萬畝,一個人來操控,這種模式其實不適合東亞國家。”

考察了很多國家,看了諸多食品流通生產模式,石嫣認為,“我們的弱不在于生產不出好的東西,而在于農民沒有組織。”她覺得,“農民只是這個已經被大資本決定的食品系統鏈條中的一個環節,而這個鏈條的最終產品與生產者的距離將越來越遠。”

石嫣認為,未來中國農業的方向,不是讓農民出去,而是把他們有效地組織起來。

她在“分享收獲”的宣傳冊中寫道,“每5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一畝土地脫毒;每1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一個農民健康耕作;每10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讓5個年輕人留在鄉村工作;每1000戶消費者加入,就可以有一個更可持續的鄉村。”

在回答CSA今后是否會復制很多時,石嫣說,不管是哪一種模式,一旦控制了生產方式就會出現問題。“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還是多元化的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最為理想。”

2015年11月,全球第六屆CSA會議將在順義舉行,作為國際社會農業聯盟副主席,石嫣將更深入地投身到自己的角色中。她希望更多人關注CSA,“分享收獲”的背后,是“綠色”、“永續”等理念的傳遞。 (記者 張洪/《今日中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