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底,牛健的可持續生活實驗室二期項目在北京國際露營公園完工,他把二期項目定義為一個居民訓練營,目的是幫助人們轉變生活方式,達成“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自由生活”。
53歲的牛健自稱“中國大叔”,去年夏天,他和他的家人在京郊順義的一家工廠內自建了“綠色”的集裝箱模塊建筑,屋頂花園、室內生菜墻、可循環的垃圾處理方式等綠色生活方式吸引了眾多同樣向往在都市中擁有綠色生活的人。在他看來,過上像他一樣的“都市桃源”生活并不難,“只要你愿意,誰都可以?!?/p>
一家人的實驗
牛健現在的家位于距離北京市中心40多公里的順義區一家廢舊工廠內,他親手參與設計和打造的這座集裝箱房子由六個白色鐵皮集裝箱模塊拼接而成,其中包含了住宅區、辦公區、廚衛、生態創客空間,以及屋頂太陽能、風能展示和立體種植等功能區。牛健給自己的可持續生活實驗室取了一個名字叫“生菜屋”——房子內墻、外墻以及房頂上隨處可見茂盛生長的蔬菜和花卉。
早上趕到這里時,記者已經是當天第二批來訪者之一,后面又陸陸續續來了幾批拜訪者。對牛健來說,來者都是客,“我從來不主動問他們是做什么的,只要他們愿意聽,我就會毫不保留,我跟任何人講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迸=≌f。無疑,大家的目的雖各不相同,但是興趣都是一樣的——如何在都市中擁有桃源一般的生活?
這座建筑采用6個標準的20英尺集裝箱模塊平層排列,主臥兼牛健的書房,次臥是給正上大學的兒子偶爾回來住的,剩下兩個小房間,一間是牛健夫人的佛堂兼書房,另外一間則是志愿者的房間。連接房間和餐廳、廚衛的過道做成了志愿者的工作間。這些都不足為奇,整個建筑的“綠色”成分基本都集中在廚衛上:洗手間的馬桶邊有四個大桶,其中一個是灰水筒,洗臉、洗澡、洗菜、洗衣后形成的灰水以及雨水都能收集起來,經過處理后可到達中水桶,用來沖馬桶或澆花;另外兩個桶則是兩級發酵的沼氣桶,糞便和經過廚余粉碎機處理過的廚房垃圾,可以進入沼氣發酵系統,也可以經過處理直接用作花肥。在屋頂花園,還設置了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廢水再利用;房頂的太陽能板為屋內墻上的植物提供LED燈照明。
牛健說,目前這座建筑只是一個試驗品,并沒有實現能源自給,太陽能發電也只是供給植物聲場需要。因為本身的造價只有30萬元,如果要實現能源全部自給,可能要翻倍。“但這都是技術上的問題,如果不考慮成本,實現起來毫無問題?!迸=≡噲D在實驗中展現人類和環境相融的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不斷探索的桃源夢
1962年,牛健出生于位于中國中東部的山東沿海城市青島。小時候他就喜歡挖些花花草草回家種起來。1979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在紡織廠做工人的牛健在雜志上接觸到一些國外的民居,國外民居陽臺上的景色讓他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夢想的種子就在那一刻發了芽,“至今30多年了都沒變”,他希望,中國人,尤其是城市中的人也能擁有這樣的綠色生活。
此后,牛健一直在為著中國人的陽臺花園夢做著努力。他一邊做著紡織廠的工作,一邊從南方買回綠植和工具,在自己的家中培養,周末就把自己的花拿到市場上去賣。很快,賣花的收入就超過了自己的工資。37歲時,他干脆從工廠中辭職,開始圍繞花園主題創業。很快他發現,在上世紀末,他所工作的山東一個內陸城市,居民的消費理念遠遠沒有跟上他相對超前的步伐。于是在2001年,他下決心來到了北京。
在北京的這么多年,牛健所從事的只有一項工作——如何在更大程度上享受更加生態和綠色的生活?!拔以涀?00路公交車沿著三環跑了一圈,發現在北京,平均每10公里才能看到一個像樣的綠色的陽臺。”這也更加讓他覺得,他所做的事情很有意義。
2005年時,牛健曾經借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場地搞陽臺花園研究,以陽臺、屋頂綠化為主題,開發出了一整套實用的生態技術,并和學校、政府、NGO等機構一起合作,共同實踐這些技術。在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牛健所做的事情得到了很多關注,其中也包括政府部門?!耙郧案液献鞯母闵鐓^綠化的NGO都是從公益基金獲取資金,而現在都已經發展到實現了政府購買。”陽臺和屋頂綠化,在北京一些種植土地匱乏的老舊社區,尤其被提倡。
2009年,牛健創辦了社區生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一個公益組織的創辦人,他已經不再滿足于僅僅建造一棟建筑,實現一家人的綠色生活,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改變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上。
“生菜屋”既是牛健一家生活的地方,也是社區生態技術研究中心的辦公室,更是一個開放的創新平臺。任何人,只要在社生態社區建設等方面有好想法,就可以來到這里,利用這里的工具和空間去學習和發揮。19歲的段智龍是一名退役的專業自行車運動員,被牛健倡導的價值理念所吸引來到這里做志愿者,他就是“生菜屋”志愿者房間目前的主人。段智龍說,來做志愿者“是被牛老師的桃花源生活和可持續生活方式吸引”。段智龍說自己是個有夢想的人,他看到了新生活模式的發展潛力,“想成為推動整個新生活模式轉變的一份子”。
“可以說,我們是既當小白鼠,也當研究員?!迸=≌f,現在他要做的,就是體驗這種可持續生活方式,找到可以復制推廣的方案。
向共享社區努力
在牛健的名片上,印著一行字:“活力結社、農耕生態、交往空間、共享生活、社會企業五維共造共享社區”,背面是“可持續生活實驗室”的設計圖。
從屋頂和陽臺花園,到共享社區建設,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但牛健認為,其實,他所做的事情從根本上沒有變,而只是形式在不斷變化?!安徽撌菛|方人還是西方人,對生活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都愿意親近自然,尋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存?!迸=≌f,是工業革命改變了人類原有的居住方式,“從擇鄰而居變成擇錢而居”。工業革命帶來了人類生活的巨大變化,但也對環境和人際關系產生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在城市中高密度的群居生活造成生態循環和人際斷裂,引發諸多環境問題。
因此,共享社區的計劃在牛健的腦中不斷成型:共享社區計劃吸取了以往環境運動的經驗和教訓,將立足于城市人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轉變,期望能向NGO、政府和社會展示一個美好社區生活的范本:城市家庭可以低成本地就地處理多種垃圾和廢水,可以以城市農耕為基礎形成社區凝聚的紐帶,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可以通過“共享”過上更低碳、可持續的生活。
在可持續生活實驗室二期項目中,牛健和他的合作伙伴創建了三戶的迷你社區?!斑@是一個訓練營,并不是有三戶人在長居,而只是具備了迷你社區的空間和功能,但不僅僅是訓練三戶,而可能是上千戶,讓他們在一個新的生活空間,以生活化的狀態去學習一套新的生活方式,協作共享,保持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人與自然和諧的新的生活方式。”牛健說,這是在一個空間里,同時維持社會、生態、空間、生活和經濟五個維度和諧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他的設想中,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三個階段的學習要達到不同的目標:在初級班中要學會如果協作吃飯、協作處理垃圾、協作種花種菜、協作做手工,協作物物交換,協作進出交通,協作集體采購等,減少浪費;中級班要學會自治,有相應的法律規范和社區約定;而高級班成員則在此基礎上可以選擇鄰居、住址來構建自己理想的社區。
“從工業化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抵制工業化給社會、生態、經濟等帶來的不良后果,特別是近60年,人類一直在尋求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方式,只是,這些努力,只改變了一群人,并沒有改變全球?!迸=≌f,因此,可持續生活實驗室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影響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大規模復制。
共享社區是否會對現有的房產地市場等造成沖擊?面對這樣的疑問,牛健反駁說:“經過可持續生活方式訓練的人最終不住在集裝箱里,而還是住在塔樓里邊,只不過里邊的生活內容全變了。因此可以說,我們是在支持經濟,支持消費。只是說,我們以前建的房子只考慮到殼,將來的房子同時照顧了社會、生態、新的經濟內容,不僅使得經濟更有效了,人們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p>
牛健的目標很高遠,他希望能在未來三十年影響至少一億人,而這種訓練模式,一旦形成可操作的規范,他希望能在全球不同的國家推廣?!斑@個方法既適合西方成熟發達國家,也適合中國這樣的中等發展國家,也適合還沒經過工業化不需要繞彎路的非發展中國家。”
來拜訪牛健的人,既有生態研究和設計領域的學者,也有公益組織、政府機構以及房地產商,他期望每一個前來參觀學習的人,都能夠身體力行去建設自己理想中的美好社區。(記者 盧茹彩/《今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