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的綠色選擇
深圳低碳城位于龍崗區坪地龍騰路,三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是深圳最落后、最高碳的區域之一。當時,這里單位面積土地生產總值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兩倍。三年后,深圳低碳城“華麗變身”。在這里,記者看到的是用低碳技術“堆積”的綠色建筑,綠色植物種植在建筑的外圍,不僅“養眼”,還能起到減低溫度、改善建筑環境、節能降耗的作用。
“深圳國際低碳城和低碳城市是不同的概念。”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艷兵告訴本刊記者,其背景是當前許多地方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結合新城開發、城鄉結合部改造,拓展設立了許多具有產城融合功能的城市新區。
“低碳城的主要目標是探索如何發展低碳道路。”康艷兵說,其核心思想是要“高端化”,要從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全過程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實現產業低碳發展與城市低碳建設相融合,成為未來城市新城低碳發展的“樣板”和“標桿”。
除深圳國際低碳城外,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2015年8月,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國家低碳城(鎮)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了廣東深圳國際低碳城、山東青島中德生態園、江蘇鎮江官塘低碳新城等八個國家低碳城試點,探索低碳城區規劃建設新模式。
“目前,我們正在幫助國家研究推動國家低碳城試點的工作。通過這項工作,希望能夠積極推動探索各具特色的‘產城融合’低碳發展模式,并為全國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實踐經驗。”康艷兵說。
無現成模式照搬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在國內仍處于探索階段,從目前來看還沒有現成和照搬的案例。”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吳道聞在第三屆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表示。
吳道聞說的是事實,“低碳發展”是近幾年才引入中國的新詞,而且各地情況也不一樣。“中國很大,不同地區的區域差異也非常明顯。”康艷兵舉例說,北京、深圳等東部發達城市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而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可能才進入工業化起步階段。
2010年,我國啟動了第一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選擇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等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等八市作為低碳試點省市。2012年,又啟動了第二批試點工作。“第二批是在總結第一批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開展的,試點的入選條件比第一批更嚴格,并且對試點的工作要求也更高。”康艷兵表示,“選擇這些試點省市,就是要這些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探索各自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同時也為相似的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全國共有42個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這些試點地區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0%,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國總量的60%。
康艷兵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低碳城市試點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開展低碳試點城市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普遍高于非試點地區,碳強度下降幅度也顯著高于全國平均碳強度降幅。
“這些試點不但提出更加嚴格的碳強度下降目標,而且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標和路線圖,并帶動第一批大部分試點也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標,形成了對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優化、生活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康艷兵說,這對實現中國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不過,他也表示,在目前的這42個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中,各個城市發展階段不同,對創建試點工作的推動力度不同,人員、技術、資金、數據等基礎能力不同,所以試點進展也是參差不齊的。“城市低碳發展,根本問題還是怎樣平衡資源環境約束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二者不是對立的,而是協調統一的,只有二者的關系理順了,城市才能真正走上綠色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文 /記者王芳 特約記者王振紅,《中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