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使用量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應不斷增加,直接導致地球溫度上升以及隨之而來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甚至一些島國正在面臨消失的絕境。
從1990年啟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以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不僅始終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并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作出減排承諾,切實履行了自己在全球環境保護方面的義務。
中國減排力度和成效顯而易見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處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特殊發展階段,面臨著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環境之間的矛盾。生產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高,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較大污染。
盡管如此,為了子孫后代、也為了全人類的利益,中國政府一直努力破解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始終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2007 年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制定并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9年11月25日,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作出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最為重要的是,將此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訂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整個國家的污染治理進程明顯在加速。
李克強總理2014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要像向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在2014年9月聯合國氣候峰會上,張高麗副總理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又一次鄭重宣布中國將盡早提出2020年后行動目標,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盡早達到峰值。
2014年11月,中國與美國一起宣布的各自2020年后氣候行動目標里的一項內容,其中中國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美國布魯斯金學會感嘆說,中國要實現非化石能源占到整個能源的20%的目標,相當于再造一個目前美國的總發電量。
在這一系列承諾和努力下,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發展新能源看,中國可再生資源的裝機容量占全球24%。中國核電在建規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從2007年到2013年年底,中國水電裝機總量翻了一番,風電裝機總量增加了60倍,光伏發電裝機增加了280倍;
從增加碳匯看,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
從節能看,1990年-2010年,中國累計節能量占了全球總節能量的58%,僅 “十一?五”期間(2006-2010),5年期間中國能源強度下降20%;
從資金安排看,2012年以來全社會環保的投資每年大概新增1000億元;
從減排效果看,2013年與2005年相比,中國碳排放強度下降28.5%,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2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