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脫貧致富 也是堅守陣地

發布時間: 2015-10-15 09:56:34  |  來源: 人民日報  |  作者: 潘俊強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朱彥夫 消除貧困獎 陣地 張家泉村 夜校 村黨支部書記

脫貧致富 也是堅守陣地(向貧困宣戰·走近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獲得者)

——記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原村黨支部書記朱彥夫

朱彥夫,1933年出生,14歲參軍入伍,歷經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斗;在朝鮮戰場上,他身負重傷,失去雙手雙腳和左眼,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黨和國家把他安置在條件較好的山東榮軍休養院,并派專人照顧,他卻不愿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余生,回到了家鄉山東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面對群眾的期望和家鄉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勇挑村黨支部書記重擔,帶領鄉親們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村子山山水水間,留下了他立行、跪行、爬行、滾行的“痕跡”。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換來了張家泉村“山上松樹戴帽、山下林果纏腰”的景象。

斗大字不識,咋干事

自費辦起圖書館和夜校

張家泉村,距離縣城45公里,當時是山溝里的一個窮村。看到鄉親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朱彥夫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可是全村500多口人,多數人斗大的字不識一個,咋干事創業?

朱彥夫拿出自己的撫恤金辦起了夜校。“貧困又沒文化可不行,不用說科學種田,就連記個賬也不能。”朱彥夫說,“我的文化也是殘廢后慢慢學的,咱們一塊學習,共同提高。”他把粉筆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在黑板上寫字,殘臂鉆心地疼,他仍然堅持。夜校離家兩里地,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兩年多,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村子建設的中堅力量。

為了建圖書室普及文化,朱彥夫騰出了自家一間堂屋,還說服母親,把做壽材的木板做成書架,用省吃儉用積攢起的170元錢買了200多本書,建起全村第一個圖書室。

吃都吃不飽,咋脫貧

搬石造地,向山溝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溝壑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遇上自然災害,村民經常填不飽肚子。

在朱彥夫的帶領下,鄉親們砌石頭壘堰,硬是在山坡上開出了80多畝“大寨田”,為了向山溝要更多的地,朱彥夫又指揮村里的青壯勞力,削高填低,治理好了趕牛溝等大山溝,為村里新增200多畝良田。

光治理趕牛溝,朱彥夫和鄉親們就搬了2萬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趕牛溝成了平展展的耕地。當年,張家泉就增產糧食5萬多斤。

張家泉還缺水,為了挑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吃水都是難題,更別說給莊稼澆水了。

朱彥夫翻山越嶺請來水利專家,轉遍了溝溝坎坎,找到水源,打了數口水井。他還自己繪制圖紙,修建起了1500米長的灌溉渠,靠天吃飯的莊稼地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

村民張茂興說,在那個年代,朱書記還頂住壓力搞副業,改善了村民生活;帶領鄉親們,種植蘋果和花椒,讓千畝荒山變成了花果山,這可是村里的搖錢樹呀!

村里沒錢物,咋建設

自力更生為村子通上電

吃飯吃水問題徹底解決了,讓鄉親們用上電,成了朱彥夫的下一個目標。當時,從10公里外的公社駐地引電到村里,可是電線、電桿、瓷瓶等物資緊缺。朱彥夫找到沿線村的干部,想分頭采購物資,可干部們都怕操心費力。朱彥夫急了:光等怎么可能等來電呢?有腳的不跑,我這個無腳的跑!

朱彥夫到處聯系架電物資,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傷腿磨破了,他咬牙堅持。有時找不到旅店,他就在路邊,枕著假肢湊合一夜。

7年,行程兩萬公里,朱彥夫終于備齊了架設高壓線路所需的物資。1978年,張家泉村成了方圓幾十里第一個通上電的村子。

當村書記期間,朱彥夫主動用自己的撫恤金為集體辦事情、接濟困難群眾……1982年,朱彥夫因病辭職,全家遷往縣城。但他仍牽掛著鄉親們,經常拿出撫恤金接濟鄉親們。為了群眾脫貧致富,這位重殘老戰士,一直堅守著張家泉這個“陣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