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

發布時間: 2015-09-16 16:31:06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習近平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教育扶貧 教育事業 馬太效應

談論閩東的教育,首先有一個怎樣估計的問題。歷史地看,解放以后,特別是十年來的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可以引以為豪的。解放以前的窮鄉僻壤,現在都辦起了學校,農民娃娃上大學也不是新鮮事了。但是不是就可以沾沾自喜了呢?我看不能!用新的教育觀來衡量,我們只能多幾份憂患意識。什么是新的教育觀呢?它不再是過去那種就教育論教育,而是把教育問題同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看這個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適應并且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以這種教育觀來審度閩東教育的現實,就應當認識到形勢的嚴峻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閩東經濟的貧困,那么,教育是不是也“貧困”?把問題看得嚴重些,還是好的。因為這有助于增加我們的危機感和緊迫感。我走了不少鄉村,看到不少簡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在同農村干部、農民專業戶的交談中我更感到科技興農、人才興業的重要和緊迫。農民有脫貧致富的決心,卻伴有缺乏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的苦衷;鄉鎮企業、縣級工業急待崛起,也存在諸事齊備,只缺人才的憂愁。

應當承認,閩東的經濟發展緩慢,致使我們拿不出那么多錢辦教育,我們為此嘗盡了辦教育難的苦頭;我們更應當看到,因為教育沒有辦好,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經濟發展受人才制約的困擾。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談到過教育上的馬太效應: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這種馬太效應,實際上也是一個“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必須站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教育問題。在閩東老、少、邊、島、貧的現實態勢下,建設為開放所亟需的、為經濟發展所亟需的軟環境,必定要把人才作為軟環境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人才興旺就是科技興旺,經濟興旺。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振興是一個相輔相成、循序遞進的統一過程,其基礎在于教育。古人提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是很有見地的。我們必須站在這樣的戰略高度上看問題,真正把教育擺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實現教育、科技、經濟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有人會說,現在最矛盾的是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發展教育。當然,我們不能不承認閩東的實力薄弱,但總不能因為窮而不想辦好教育。也不能說,等哪一天富了,那一天再來討論教育問題。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因此,我們辦教育,要舍得花時間,舍得花精力,舍得下本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問題是絕對不允許“等一等”的。現在不是議論閩東要不要辦好教育,而是要動手解決怎樣辦好教育的問題。

做任何事情,出發點錯了,方向也就偏了。辦教育也有出發點的問題。我們是在閩東這塊土地上辦教育,只能立足于閩東的實際。

閩東的實際,我們至少有三個方面應當把握。第一,閩東是貧困地區,辦教育必然受到財力的制約;第二,閩東地區主要是農村,農村教育應占相當的比例;第三,閩東的教育落后面還相當廣,文盲比較多。我認為從這三方面的實際出發,我們就可以腳踏實地地走一條比較合乎閩東客觀需要的辦教育的路子了。

一、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堅持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考慮到辦教育受財力制約這個重要因素,我們除了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國策,創造條件,增加投入,保證教育事業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規模以外,還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一是把數量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二是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具體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即: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基礎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奠基工程。盡管我們過去講基礎教育比較多,但基礎教育的規模還不夠,質量更有待于進一步提聞。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培養新一代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術人才。列寧在《關于提高人民勞動生產率》中說:“提高勞動者生產素質最可靠的辦法就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職業技術知識的本領”。職業技術教育理所當然地要同閩東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同農民脫貧致富的需要緊密結合。特別是開展職業技術教育要重視實踐,不能只在“黑板上種田”,一定要教給學生實際本領,使他們回家后有可能成為生產能手。成人教育的重點應放在崗位培訓上,要廣泛地開展崗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本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生產技能。成人教育不是單純的文化、技術教育,而是全面開展政治、文化、技術、管理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

財力的限制,使閩東的教育經費嚴重不足,這種現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觀。為了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我們必須走一條國家辦學與社會辦學相結合的路子。調動各級各方辦學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經費,增加投入。對教育經費在各縣財政支出中的比例,以及社會如何負擔,都應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我們要十分重視提高有限教育經費使用的效益,一分錢的投入就要有五倍、十倍、百倍的產出。

二、必須適應閩東農村經濟的發展。閩東地區主要是農村,需要有一個“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更多的能脫貧致富的知識型勞動者。為此,必須把發展基礎教育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結合起來。特別應該看到的是,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家庭經營是農村的主要生產方式,農民迫切需要的是各種能夠盡快脫貧致富的實用技術,而不是常規的系統的專業理論,歡迎的是生產經營的熟練勞動力和初、中級技術人才。有人會問,這是不是太實用主義了呢?不是的。我們講的是實效。即要求教育有效地為農村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服務。

三、必須重視掃盲工作。我們面臨一個文盲面還相當大的現實。從1985年普查的情況看,全區文盲、半文盲占農村勞動力的40.3%。經過近幾年的掃盲,這個比例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恐怕不會太多,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文盲還在出現。列寧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里,是不能建設成共產主義的。大量文盲的存在,不但使農民缺文化、少技術,不善經營,致富門路窄,還導致愚昧落后的習俗滋生蔓延。所以閩東的教育必須注意重視掃盲。盡管這個起點很低,卻很實在,決不能認為“掃盲不掃盲一個樣”、“剩一些文盲也無關緊要”。今年是國際掃盲年,我們應拿出實際辦法來。掃除文盲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年掃一點,幾年掃一片。我們的掃盲方針是:把掃盲教育同學習實用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密切結合起來——這是立竿見影的方針——只有在文盲感到學文化是關系自身切身利益的大事時,才能有學習的自覺性。

(一九九〇年二月)

摘自《擺脫貧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