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周兵)近幾年來,產能過剩問題引發了人們的關注,產能過剩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超出市場消費能力。在9月12日舉行的2015國研智庫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發言指出,中國要想實現中國夢,在2048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需要有更加健康、更加競爭力強大的制造業支持。我們可以利用各級政府、國有企業和市場經濟,和中國有特色的市場經濟來全面發展制造業,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有優勢就必然有困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低端制造產能產生的過剩矛盾。
馬曉河指出,我們所談的過剩是指絕對過剩。過去把它叫做“過多的社會資本和社會資源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上”,現在雖然說要調存量,擴增量,但是存量很難調動。投出來的制造業資本,一定要想轉型,就是毀滅。所以什么叫創造性破壞?就是有些行業在創造的同時,把舊的東西毀壞,這就是一個問題。
“現在看來,絕對過剩和相對過剩都是一種對資本的浪費。浪費了再想撿回來,還得再投入新的資本。”馬曉河說道。
馬曉河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因為低消費、高儲蓄、高投資,高投資又導致高產能。高產能又在我們現有體制下刺激低端制造超常發展,這誘惑各類市場主體向低端進入,促使資本進入優先發展的領域,產能瘋狂增長,導致產能過剩。而發展難度較高的高附加價值、低排放的領域資本不足,這些空間又必須依靠大量的進口來彌補,從而引發一種現狀:高端的搞不來,低端的太擁擠。
馬曉河舉例說道,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如果要想向日本、德國看齊,我們需要的智能機器人是100萬臺,現在我們擁有的機器人只有13萬臺左右,差了87萬臺,這100萬臺機器人中,13萬沒頭沒腦袋的是中國制造,87萬有頭有腦袋的是進口。為什么?“把大量的資源投入到低端上,就沒有精力、沒有資源配置向高端發展。” 馬曉河如是說。
馬曉河指出,當前中國處于經濟結構轉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個交會期,可能給中國制造提供大的占位空間,面對這一問題,我們該用什么方法完成?還是用過去的辦法嗎?新方法在哪里?這需要我們去尋找、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