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來看,人們的民生問題是有所不同的。在物質生活匱乏的時代,發展經濟,滿足人民群眾的生存需求,是社會發展的重點。上個世紀末,我國基本上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進入了總體小康社會,正在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與以往相比,現階段的民生問題已不再是簡單的衣食住行,這意味著,在繼續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安全問題,環境問題、教育、衛生和社會公正等方面的民生訴求開始占越來越大的比例。2014年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這里的平安也包含了公共安全的含義。
公共安全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由于自然、生態、經濟、社會、技術、公共衛生、信息等多種因素的組合、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多種災難。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人類早先傳統社會的威脅主要來自于地震、洪水、饑荒、瘟疫等災害。在人類步入工業化社會以后,火災、工業事故、生產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等人為災害逐漸增多,成為人類社會新的威脅和“殺手”。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不難看出人類面臨的主要威脅逐漸由早期傳統社會的自然風險發展演變為現代社會的人為風險。
我國正處于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我國現階段的社會形態既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社會,又沒有徹底進入現代社會,正處于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轉型之中。在這樣的社會中,傳統社會的風險與現代社會的風險共存,同時,現代的社會風險在逐漸增多。例如,近年來在我國發生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生產安全事件、環境污染事件、上海外灘踩踏事件、長江“東方之星”沉船事件以及最近發生的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爆炸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給事故中群眾的生命、健康、財產、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些安全問題可能是區域性、局部性或行業性的問題,但是,在當代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中, 其影響力會迅速蔓延到周邊地區,蔓延到多個領域和人群,從而引起社會的恐慌與不安全感, 影響全社會的穩定,對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構成重大的威脅。
公共安全是每個公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涉及到公眾生命、健康、財產等方面的安全,是當前最為重要的民生。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斷發生既是我國社會轉型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的反應,也考量著我們在新形勢下應對公共安全危機的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提高應對公共安全事故的能力是當前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目的就是更好適應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201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而在總體安全觀中把人民的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宗旨。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公共安全連著千家萬戶,確保公共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因此,正在走向現代化的中國,需要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從公共安全事故的預防體制建設、應急反應到安全事故的控制與善后處理,盡快建立和完善國家的公共安全體系,這需要從國家層面建立長效的公共安全機制和公共安全體系;這需要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承擔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這需要各企業主體履行生產安全和提供優質產品的社會責任;這需要全社會的公共安全教育,需要拓展社會公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積極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維護公共安全。 (向春玲?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