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應對氣候變化創造美麗中國需全社會共同參與

發布時間: 2015-07-09 11:13:47  |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 王振紅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氣候變化 美麗中國 全社會 共同參與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像50年不遇、100年不遇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不斷刷新歷史記錄,地震、洪災無情而至,干旱致農民飲水困難、顆粒無收……氣候變化影響遍布全球,從熱帶到兩極,從小島到大陸各地區,從最富裕國家到最貧困國家。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將會帶來哪些問題?解決全球氣候問題是我們每一人的問題,要如何行動,才能達到《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呢?對此,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接受了記者專訪。

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鄭保衛

記者: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全球正在經歷著以變暖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2014年被世界氣象組織認為是“史上最熱的一年”。您認為,未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將會帶來哪些問題?

鄭保衛:科學家們觀測到,氣候變化已經對農業、人類健康、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供水和人們的生計造成不利影響,并且他們指出,如果不對氣候變化嚴加治理,將很可能使人類和生態系統廣泛遭受嚴重、不可逆轉的影響。而這一影響最為顯著的特征是,氣候變化影響遍布全球,從熱帶到兩極,從小島到大陸各地區,從最富裕國家到最貧困國家,因此需要各國政府一起行動起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可以預測,未來的氣候變化將會帶來淡水資源、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海岸、糧食、城市和農村、能源和工業、人類健康與安全、民生與貧困等各類問題。但這些現象共同的趨勢是氣候變化對老百姓的生活已經影響越來越大,比如從極端天氣事件應對到居住地的選擇,從農作物的改良到饑荒引起的食品價格飛漲,從大規模移民出現到各類疾病的應對,等等,我們的公眾生活未來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這就需要公眾更加關注氣候議題,積極行動起來。

記者: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您認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處在什么樣的階段?

鄭保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維護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任務。《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這說明我國政府愿意與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盡自己所能承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為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關注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我們是首批簽署氣候變化公約的國家,也是第一批參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國家,并且也是最早制定一系列政策自主減排的國家。包括90年代初我們就制定了21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后在1998年又制定了中國的第一部節能法,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8年作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定,等等一系列的文件,2009年我們又提出到2020年我們的GDP碳強度的指標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提高到15%,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這樣一些目標。2014年,我國國務院又通過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

可以說,這些年來我國政府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當前我國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正處在一個不斷進取、不斷保證既定目標實現的階段。如2014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2%,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21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21.88億立方米,水電裝機達到3億千瓦(是2005年的2.57倍),并網風電裝機達到9581萬千瓦(是2005年的90倍),光伏裝機達到2805萬千瓦(是2005年的400倍),核電裝機達到1988萬千瓦(是2005年的2.9倍)。這一系列數據可以說明我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

記者:《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求積極建設性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格局。在這一方面,您認為中國作出了哪些努力?有哪些進展?

鄭保衛: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深入參與聯合國氣候談判,推進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與國際社會共同促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與發展路徑創新。

在參與國際氣候談判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各締約方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不斷強化合作行動,推動發達國家切實履行大幅度率先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公約義務,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機會,爭取更多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促進南北合作。同時,我國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采取不斷強化的減緩和適應行動,并進一步加大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力度,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和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推進發展中國家互學互鑒、互幫互助、互利共贏。

除了加強與上述國家合作外,我國在氣候談判中還不斷加強與大國的合作,如同歐盟和美國都發布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這些雙邊協議著眼于各自的戰略發展需要,促使雙方迅速調整各自氣候變化應對的策略,并尋求最大程度上的共識,以推進全球應對進程,這是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的重要進展,其將有助于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記者:中國政府近日發布并提交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s),展現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至2030年的低碳發展藍圖,您認為,這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鄭保衛:從國際上來看,作為碳排放大國,中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為12月份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的成功舉行注入了正能量,有助于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這次發布的中國自主貢獻文件目標包括確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降低碳強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和增加森林蓄積量目標,這些目標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實現這些目標也并不容易,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

從國內來看,自主貢獻符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表明了中國政府向國內外宣示中國走以增長轉型、能源轉型和消費轉型為特征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態度、也展現了我國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行動力。因此,可以說自主貢獻的出臺對我國綠色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

如自主貢獻明確提出了中國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并重,堅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匯,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努力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應對氣候變化多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些都是符合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順應老百姓追求“美麗中國”的目標,可以說自主貢獻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您對今年12月份將舉行的巴黎氣候峰會有哪些預期?

鄭保衛:今年12月即將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將對未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現在世界各國對這次會議都抱有很大的期待。這一點,我在去年12月參加利馬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時就已切身感受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家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以及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方面的共識在增多,信心在提高,使命感在增強。

我主持的中國氣候傳播項目中心自2010年組建以來,一直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傳播與宣傳工作,深深感受到,要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需要世界各國利益相關方能夠求同存異,尋求共識,團結合作,因此非常期待在這次會議期間,參加談判的各方能夠攜手努力推動巴黎會議達成一個全面、平衡、有力度的協議,希望該協議能夠充分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不同的歷史責任、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全面平衡體現減緩、適應、資金、技術開發和轉讓、能力建設、行動和支持的透明度各個要素。但從這些年的經驗看,氣候談判形勢錯綜復雜,存在多變性和不可預測性,我真心希望談判各方能夠以對未來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促成巴黎會議能夠取得預期的結果。

記者:氣候變化帶來的氣候風險和氣候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危害到我們的生活與健康,解決全球氣候問題是我們每一人的問題,增強公眾參與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鄭保衛:近些年來,我們在提升公眾氣候變化意識,推動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面已經做了許多切實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可以說許多群眾的氣候變化意識在增強,行動的積極性在提高。但是要實現理想的目標,取得更多的實際效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覺得,在關于氣候變化的傳播方面,無論是傳播內容還是傳播方式,都要立足于服從和服務于公眾的需求,要把服務公眾和教育引導公眾結合起來,把滿足公眾的氣候變化信息需求和提高公眾的氣候變化素養結合起來。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意識一個有效的方法。

另外,促進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要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因此這些年我一直在強調要構建起“政府主導、媒體引導、NGO推助、公眾參與、企業擔責”的“五位一體”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框架。

之所以把政府、媒體、NGO、企業、公眾都作為傳播主體,是因為在應對氣候變化和進行氣候傳播的過程中,他們都可以作為傳播活動的行為主體來發揮自己的作用。政府是主導者,即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要起到主導作用,無論是開展氣候變化的宣傳、普及、教育活動也好,還是具體的組織應對、減緩、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也好,政府始終是主導者;媒體是引導者,即媒體除了宣傳和普及好氣候變化的知識,報道好相關信息外,很重要的是要引導好公眾正確、科學地認識氣候變化,引導他們積極投身應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之中;NGO是推助者,即收集、傳遞和表達民間意見,組織和推動相關的社會行動,參與國內外的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等;公眾是參與者,要引導公眾關注,自覺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參與者;企業是擔責者,即企業是實現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主體,也是主要責任承擔者,如果沒有企業的積極投入和切實擔負起責任,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就會出現梗阻現象,很多預定的目標就無法實現。

可以說“五位一體”這樣一種行動框架,對于我們實現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非常重要,對推動公眾參與也是至關重要的,我期待今后在這方面我們能夠做得更細、更實、更有成效!

記者:氣候傳播上面臨哪些掣肘問題?需要作出哪些改進?

鄭保衛:當前我國的氣候傳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從國家層面看,還缺乏對氣候傳播的頂層設計,缺乏總體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框架,行動相關政策文件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中,缺乏系統的、整體的、統一的協調和統籌。二是傳播基礎工作相對薄弱,傳播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特別是作為傳播主體核心的媒體隊伍,無論是人員的數量規模還是質量水平,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尚未形成覆蓋全社會各個領域的傳播資源和傳播力量,大多數情況下呈現出的是各自為營、各自為戰的情況,缺乏有效的整合,因而難以現成合力。四是傳播的渠道還較為單一,需要形成全方位、立體式、多樣化、互動性的傳播格局,還存在很大難度。五是傳播的方法較為簡單,效果還不盡人意,造成受眾關注度不高,影響力也很有限。

根據上面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作些改進,包括從國家層面來制定氣候傳播整體戰略;把握公眾對于氣候傳播的真實需求;建立多樣化、互動性強,而且權威、及時的傳播渠道;提升媒體氣候傳播的專業性和可讀(視聽)性;加強與如NGO、企業等各類傳播渠道的合作;注重傳播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與創新;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和交流等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