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振紅) 2015年6月6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京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工業現代化研究》,報告完成世界131個國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業現代化定量評價。在1970~2010年期間,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從17提高到65,40年提高了48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介紹說,中國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洋務運動”時期。1949年以來,工業化和工業現代化一直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20世紀中國提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的戰略目標。21世紀中國提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新構想。
18世紀初,中國工業生產規模處于世界前列。18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比例經歷了下降和上升兩個階段。目前,中國工業生產規模再次走到世界前列,但工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仍然處于世界中下游水平,國際差距比較大。
2010年中國屬于工業初等發達國家。2010年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排名世界第57位;第二次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8,排名世界第52位;中國綜合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4,排名世界第59位。
中國工業指標發展不平衡。2010年中國工業生產、工業經濟、工業環境和工業要素4個方面88個發展指標的水平大致是:3.4%的指標達到工業發達水平,19.3%的指標為中等發達水平,67.0%的指標為初等發達水平,10.2%指標為欠發達水平。
部分工業指標國家差距比較大。工業勞動生產率,美國和加拿大是中國的7倍多,德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是中國的6倍多;人均制造業出口,德國是中國的10多倍,法國、意大利和加拿大是中國的5倍多等。
2010年中國工業經濟水平比德國等落后約百年。如果按工業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工業勞動力比例指標的年代差的平均值計算,2010年中國工業經濟水平,比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大約落后100多年,比美國、丹麥、意大利大約落后80多年,比瑞典、挪威、奧地利、西班牙和日本落后約6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