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綠色化”概念,并將其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并列。從“新四化”到“新五化”,這是一次重大的理論創新,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內涵,也明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路徑。
現代化的進程,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文明的轉型。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今天的中國,無論是著眼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還是瞄準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都必須加快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讓“綠色化”與“新四化”協同推進,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綠色化”包括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要求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也包括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要求提高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堅決抵制和反對各種形式的奢侈浪費、不合理消費。“綠色化”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化和明確化,也是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責任。
推動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觀念的轉變是前提,利益的取舍是關鍵。體現在實踐中,就是要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而是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新路,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當然,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實現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也必須久久為功。在這一進程中,既需要中央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基層的躬身踐行;既需要政府部門的倡導垂范,也離不開企業、個人的多方參與;既需要價值層面的引導動員,也需要制度體系的規范約束。只有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讓“綠色化”實現“常態化”,才能保持經濟系統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擴大生態系統的“綠色財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有人說,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將是一個嶄新的綠色現代化。用“綠色化”來推動生產、裝點生活,把綠色發展轉化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必將因此而更加生機勃勃、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