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之間是相互對立的嗎?面對視覺和記憶中都日漸模糊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身處經濟增長快車道的國人,一直有著這樣的困惑。在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之間是否會出現拐點?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認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客觀存在的: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環境壓力先升后降。
何傳啟指出,現代社會的環境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的。人為的問題,需要人來解決。如何解決發展與環境的矛盾,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學術文獻浩如煙海。在眾多理論中,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胡伯提出的生態現代化理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環境社會學的一個主要理論。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互利耦合,是世界現代化的一種生態轉型;它要求采用預防和創新原則,推動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脫鉤,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在過去20多年里,許多發達國家選擇了生態現代化和工業生態學,并取得顯著成效。主要表現是:經濟繼續增長,環境明顯改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經濟與環境指標脫鉤率達到52%;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環境指標已經出現了拐點。由此可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客觀存在的:隨著人均GDP的增長,環境壓力先升后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