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7%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對于工業而言實現這個目標是否有壓力?我國工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和路徑是怎樣的?3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就這些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實現GDP增長目標,要求發展方式轉變
從2010年的15.7%持續回落到2014年的8.3%,我國工業增速已由高速轉向中高速。要完成7%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對于作為我國優勢產業的工業而言是一個挑戰。苗圩認為,21世紀以來,工業產品的大量出口刺激了產能的急劇擴張,我國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也出現了產能過剩、高能耗等問題。實現GDP增長目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提質增效。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份,我國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35個月下跌,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經濟疲軟期,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工業發展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苗圩分析說,目前PPI連續下跌有三方面原因:上游能源、原材料價格下降;國際輸入性價格下降;產能過剩。可以說,這是我國經濟增速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帶來的影響,是“三期疊加”呈現的階段性特征。
苗圩表示,在此背景下,實現中國制造業的健康發展,要堅定不移地調整產業結構,由原來以大量出口基礎原材料為主轉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發展;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技術改造支持力度;要化解產能過剩,暫停批準過剩行業的新建產能,淘汰落后產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的發展路線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國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件大事。”苗圩如此評價這一發展規劃。
苗圩介紹說,工信部制定了一個規劃綱要,計劃大體分三步、用三個十年左右時間,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是“三步走”的第一步,是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通過第一個十年的努力,我們預計能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
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著眼高端裝備,大力推進智慧工廠,與之相比,“中國制造2025”有哪些特征?苗圩介紹說,從核心理念、主要內容上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如果說不同,就是中國和德國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不同,我們在向“工業4.0”轉型過程中,還要解決好提高產品質量、工業基礎能力等問題。
智能制造,制造業轉型的抓手
國際上正在興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制造業該如何抓住這一時機實現戰略轉型?苗圩分析說,盡管各方對于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認為互聯網為改變工業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務、新業態和新發展模式,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機遇。搶占這一輪發展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突破點和主攻方向,這是解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調查顯示,2014年,我國工業企業在研發設計方面應用數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經達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生產線上的數控裝備比重已達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苗圩認為,盡管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智能化方面,智能生產設備較為缺乏。
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參與國家關于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研究,計劃從今年開始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范探索,不斷總結經驗,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工業互聯網,未來發展增長極
“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名詞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亮點之一。“工業互聯網是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一個重點發展領域,也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互聯網+’最早實現的行業之一。”苗圩說,工業互聯網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三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
現在互聯網應用多半是在營銷環節和售后服務環節、采購環節,以后互聯網將在制造環節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為現有生產方式帶來顛覆性變化。未來隨著工業互聯網的普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設計師,也能自己生產,最大限度滿足個性化需求。
苗圩表示,工信部正在組織論證工業互聯網整體的架構。做好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和發展,要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是前面提到的智能制造,二是把互聯網引導到工業企業、工業行業中去。中國有一批互聯網企業成為國際競爭的領跑者,把這些企業發動起來,和工業企業密切融合,搭建好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框架,就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
(本報北京3月6日電 本報記者 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