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辛林又搞起了活魚長途運輸生意。他一次性投入了1000多萬元,購買了10多輛運輸車,改裝內部后,往返北京、上海等地運輸活魚。
辛林:上海和北京呢,每天對這個活魚需求量很大,我們這樣的運輸量加大了,市場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然而,盡管投資很大,運魚車隊卻并沒有給辛林帶來預想中的利潤。
李校剛:直接這個全車都損失的呢,不低于30車,您說就是半死不活這些傷殘次品,現在就是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但是當時就這一塊投入的資金呢,應該超500萬元。
2006年初,辛林的車隊每次把活魚運到上海后,再到離上海比較近的江蘇鹽城把空車裝滿鯽魚后,回到東莞金橋水產市場銷售。
辛林:這個鯽魚產區在廣東產量又比較少,只能靠廣東(養殖鯽魚),那個價格相當高的。江蘇這邊的魚跟廣東這邊品質(比)又好吃,量又大,我們發現這個商機,就從那邊運輸到廣東這邊來。
然而,辛林的這個做法,不僅沒賺到錢,還讓他自己陷入了泥潭。
市場經理:(辛林)賣鯽魚的檔口,開始做的時候,第一第二個月,大概虧了70 80萬元左右。
辛林:做的人多的時間,就是市場的承受力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這個調配的貨多了,你到市場可能是貶值。你能便宜賣,我也能便宜賣,就是這樣造成的大家虧損。
辛林連續換了好幾個在東莞金橋水產市場檔口的負責人,都沒改變這種虧損的局面。
李經理:這個產品積壓,廣東的天氣又比較熱,造成死亡比較大。在我負責的4個月時間,直接損失超過100萬。
對于水產批發生意,貨進多了或是少了都會賠錢,這就需要對市場需求有一個相對準確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