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蔡春有從小在海邊長大,漁排就像他的第二個家,所以對于漁排上的一切,蔡春有都及其敏感。2010年,他在碼頭看到的梢木,質地堅硬,抗腐蝕能力強,恰恰就是漁民們打造漁排的主要材料。而碼頭的梢木脫銷,很可能意味著附近的漁排要擴張,這個信息,讓蔡春有敏銳地感覺到,種苗市場會迎來一個旺季。
蔡春有:增加漁排肯定要養魚,養魚我們肯定要增加種苗廠的種苗。
魚排擴張意味著養魚的數量要增加,魚苗的需求量必然也隨之增加。為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判斷,他才又派了員工去各個碼頭,詢問漁網的銷量,結果讓他很興奮。
蔡春有:很多人就買不到木材,買不到網,種下了好多漁排。
稍木、漁網、魚排,這些瑣碎的信息,幫著蔡春有順藤摸瓜,準確分析出了第二年的市場變化!在同行還沒反應過來時,蔡春有已經搶先擴大了產量,這讓他又至少領先了同行一年的時間。
王照庭:他眼光很遠的。
陳文輝:這件事其他人來做相對難度會很大。
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不明白,蔡春有究竟是如何精確地預測到,市場需求量會分別增長一倍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呢?他告訴記者,這依然是靠這些信息分析出來的。
蔡春有: 每條港我們就問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大概增加幾千口(漁排),我們就會推算出來,一口養多少魚,幾千口要增加多少的魚,我們會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