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近期通脹水平低位徘徊 明年通縮壓力料增大
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脹水平低位徘徊。分析人士認為,輸入性通縮對于國內物價的影響正逐步顯現,明年經濟增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總需求表現仍舊不會強勁,預計通縮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具體而言,由于產能過剩出清較緩慢,PPI同比增速轉正仍需等待,而肉價表現平穩、非食品價格受工業品拖累等因素則將掣肘CPI的表現,CPI同比增速可能較今年進一步下降。
從10月數據看,輸入性通縮對于物價的影響開始顯現。由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震蕩下行,10月汽油和柴油價格同比分別下降5.6%和7.8%,非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創近4年新低。能源、黃金、鐵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的熊市遠未結束,背后的重要推手是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導致美元指數不斷走強,且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于明年中期啟動加息,這意味著美元升值和大宗商品價格下行的預期依然較強。
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再加上國內產能過剩的出清較緩慢,將導致PPI同比轉正仍要經歷漫長時間的等待。自2012年3月開始,PPI已連續32個月同比負增長,顯示工業品領域通縮態勢已經確立,10月CPI繼續保持低位,意味著工業品通縮的壓力已經向CPI蔓延,未來對CPI中非食品價格的影響將進一步發酵。
食品價格中肉價的觸底回升始終是CPI超預期上漲的一個隱憂,但該預期從去年四季度開始至今始終沒有兌現。隨著養殖模式的變化(即集中度提高),大型養殖企業在低迷期不會斷崖式去產能,因而“豬周期”的表現也發生變異,歷史經驗中三年一輪回的情景難再,而是表現得更為平穩,波動幅度更小。
物價最終反映的是需求,而明年經濟增速可能會進一步放緩,因而從總需求角度看,通縮壓力要大于通脹。從潛在增長率看,我國經濟增速已進入下行區間,而與經濟新常態相適應的宏觀調控政策要保持定力,避免強刺激。因此,可以預見,總需求將平穩下臺階。
在通縮壓力加大形勢下,應提升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化解國內產能過剩矛盾。同時,應繼續加快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提升企業對于經濟新常態的適應能力,保證企業盈利在經濟增速放緩情況下的正常增長。當然,通縮壓力增大也有利于降低企業原材料成本,為深化價格改革創造條件。(記者 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