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福建9月8日訊(記者李永貴)“中國開發區走過三十年,未來將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由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由硬環境見長向軟環境取勝轉變,使開發區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探路者’和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排頭兵’。”8日上午,在2014國際投資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如是說。
作為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重點配套活動,本次論壇以“開放、創新、共贏”為主題,吸引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工商界人士和有關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
1984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倡議借鑒國外園區發展經驗,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30年來,中國開發區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對外開放的“頂梁柱”,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據悉,去年,中國210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外資占全國的1/5,貢獻的GDP占全國的1/8。
“中國開發區的輝煌成就,得益于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汪洋說,30多年來,中國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牢牢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成為國際投資合作的積極推動者和直接受益者。
汪洋透露,30多年來,中國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1.5萬億美元,連續2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對外投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去年直接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躋身世界對外投資大國行列。
汪洋表示,開發區建設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也豐富了世界經濟園區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雙向投資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內商品、技術、服務出口,緩解了能源資源瓶頸制約,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也給各國企業和人民帶來了實惠,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
同時,汪洋指出,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外資企業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說,現在中國發展了,資金充裕了,但絕不會因此忽視外資的作用,更不會排斥外資企業。
但是,汪洋也表明,引進外資,不再是簡單引入資金,更重要的是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借鑒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做法,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經濟體制和機制。
中國開發區已經30周歲了,正步入成熟、穩健的年齡,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責任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發展之路是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我們也鼓勵國內開發區與各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不斷創新辦區模式,共同培育國際投資合作新高地。”汪洋希望各國企業堅定來華投資的信心,繼續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也鼓勵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涌現出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
汪洋表示,隨著中國投資合作的體制日益開放,中國將放寬外商投資準入,重點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的有序開放。
據了解,當下,中國正在研究實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大幅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為各國企業進入中國提供更大便利。同時,進一步改革對外投資審批體制,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的管理方式,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為企業“走出去”松綁。
去年,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今年又壓縮了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從190項減少到139項。截至今年6月底,試驗區新設立的外資企業中,采取備案方式的比例達到91%。“我們將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驗區的成功做法,在全國范圍內構建更加開放的投資合作體制。”汪洋說。
此外,為了規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一邊抓簡政放權,規范政府行為,一邊抓法治建設,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堅決管住擾亂市場秩序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汪洋透露,今年上半年,查辦侵權假冒案件近8萬件,生效判決1萬多人,同比增長48%。“這些都是中國政府改變‘重審批、輕監管’管理方式邁出的重要步伐,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市場監管的重要舉措。這么做的目的是營造更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