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中國貨幣政策環境和貨幣創造機制也面臨“新常態”,特別是近期,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許多場合透露籌備新貨幣工具的政策信號,意味著貨幣政策新框架正呼之欲出。
“新常態”對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提出新的要求,貨幣政策體系正在進入存量調整的新時代。首先是“量”的調整。近期,銀監會公布調整存貸比計算口徑,放寬對銀行存貸比規定很明顯地體現出這種政策意圖。傳統意義上,央行一般通過信貸額度控制來調整貨幣供應量。隨著貨幣供應渠道的多元化,非信貸渠道的資金投放逐步擴張,央行對于貨幣供應的控制力有所趨弱,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渠道可能要通過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和超儲率來影響利率和流動性。定向降準、再貸款、SLO等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我國基于外匯占款的貨幣發行機制是種被動的貨幣投放機制,外匯儲備持續攀升引起的外匯占款會改變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增強貨幣供給的內生性。然而,鑒于美聯儲全球“中央銀行”的地位,美聯儲逐步退出Q E引發的貨幣政策變化將會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貨幣金融周期的變化,人民幣資產和貨幣擴張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利用中美利差、人民幣即期遠期匯率測算的無風險套利空間顯著收窄,未來外匯占款可能會持續下降,這將大大改變一直以來以外匯占款為主渠道的貨幣創造機制,中國基礎貨幣生產方式正從外匯占款主導的被動框架轉型,中央銀行對基礎貨幣調控的主動權上升,貨幣政策框架需要從被動向主動轉型。
其次是“價”的調整。一直以來,中國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并不順暢,原因是某種程度的“金融抑制”和利率非市場化的定價機制。為扭轉資金信號失靈以及政策傳導機制失靈狀況,中國貨幣政策調控將從直接調控轉向間接調控,從數量型調控轉向價格型調控,“利率”越來越成為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重要目標。
央行目前正在研究PSL的創設,其目標就是借PSL的利率水平來引導中期政策利率,以實現央行在短期利率控制之外,對中長期利率水平的引導和掌控。下一步須在完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方面,將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機制由貨幣市場向中長期信貸市場延伸,大力發展債券市場,逐步取消國債回購市場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市場的分割,為市場提供期限完整、價格有效的無風險基準利率,進而構建利率走廊機制。
此外,在貨幣政策新框架中,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構建以人民幣為主體的“資金池”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全球發展最迅速的經濟體之一,越來越吸引著那些希望獲得在岸人民幣市場敞口的投資者注意。近幾年,央行積極通過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支持通過人民幣進行雙邊貿易和投資,大力推動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都是創新貨幣政策工具的應有之義。未來調整央行資產負債表,進一步發展人民幣債券市場,尤其是短期國債市場,增加央行短期國債持有量,或將央行現有長期外匯資產證券化等都可能成為新創設的貨幣工具,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和靈活性將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