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6月3日報道,自2010年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都減少了社會保障開支,引發了國際勞工組織的擔憂。這一舉措也加劇了貧困和不平等現狀。
健康保險、失業救濟金、養老金、家庭補助……國際勞工組織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如今,全世界有70%的人沒有享受到任何社會保障。39%的人得不到醫療救助,貧窮地區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另一項數據顯示,49%達到退休年齡的人領取不到任何補助。此外,僅有12%的失業人口能領取到救濟金,西歐這一比例能達到64%,但在中東和非洲這一比例僅為3%。
但國際勞工組織一再強調,自1948年以來,社會保障便是全球人民應享受的基本權利,他能夠減少貧困和不平等現象,并刺激經濟發展,因為它能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增強生產力并維持內需。
經濟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雷曼兄弟破產后,各國進入經濟恢復的第一階段。報告中指出,2008年至2009年間,48個中高收入國家共投入兩萬四千億美元用于經濟刺激方案,其中的四分之一用于社會保障。自2010年起,各國進入經濟恢復的第二階段,受緊縮政策的影響,各國的支出有所減少。
發展中國家現狀更為樂觀
“這些措施關系到養老體制、醫療體制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一些國家已經減少針對這些體制的開支了。”國際勞工組織社會保障部門的負責人伊莎貝爾奧爾蒂斯說道。如今共有182個國家減少了公共開支,其中82個是發展中國家。歐洲的現象更為嚴重。報告中指出,“現在共有一億兩千三百萬貧困人口,占歐洲人口的24%,其中多為孩子、婦女、老人以及殘疾人”。
相反的,國際勞工組織注意到很多新興國家的情況比較樂觀,尤其強調巴西,自2009年以來,不斷增加社會保障覆蓋面并設定最低工資。前任總統盧拉推出的“家庭補助金”( Bolsa familia)項目,第一次真正降低了貧困水平。另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國,中國實行了全民養老計劃并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這體現了國家旨在更多的拉動內需而不是外貿的意愿。(實習編譯: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