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師范大學近日舉辦的京師公益講堂“社會與經濟改革高峰對話”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指出,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真正的慈善,慈善本身遵循的也是市場邏輯。(中國發展門戶網?焦夢攝) |
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北京師范大學近日舉辦的京師公益講堂“社會與經濟改革高峰對話”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指出,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真正的慈善,慈善本身遵循的也是市場邏輯。
張維迎教授認為市場是促進人類道德的制度,全世界慈善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一定是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他以數據說明美國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國家:每年慈善捐款3000億美元,超過荷蘭、葡萄牙、秘魯等國的GDP。美國70-80%的家庭每年捐款,平均捐款額逾1000美元;50-60%的美國人每年提供平均5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
他指出,盡管美國富人總捐款額更大,但是以捐款和收入的比例計算,美國窮人的捐款比富人和中產階級還要高。為什么美國的慈善事業如此發達,他認為這與個人理念和政府角色有很大關系。大政府主義者(反市場者)往往認為幫助窮人是政府責任,更容易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并缺少同情心、更少參與慈善;而信奉自由企業制度的人相信幫助窮人是每個人的責任,因此更加慷慨。
他由此引出政府應逐步退出慈善領域,讓公益回歸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問題不應一棍子打死,而是要以寬容的心態和法制的精神逐步規范慈善市場。政府如果過度干預慈善,會導致市場邏輯不能運作,最終傷害慈善事業。
張維迎認為,當前對慈善的倡導和討論已經很多,但是不應忘記正義才是最大的美德,社會公平正義才會使慈善事業健康發展。他引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說明正義猶如建筑的頂梁柱,沒有正義大廈就會傾塌。“正義指的是尊重他人權利、不損人利己,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尊重人們的基本權利、財產和尊嚴,沒有基本的公正的游戲規則,提倡慈善并不可行,”他說。
“缺乏正義的社會里,沒有賺到錢的人心態失衡,而賺到錢的人賺錢過程并不體面,因此缺少回饋、感恩社會的心理。只有健康的社會制度才能帶來健康的慈善事業,”他解釋道。
他強調慈善應是出于個人本心的自發行為,不應受到強迫和驅使:“一個人缺乏仁慈或是感激之情不會導致懲罰,因為這并不導致真正的罪惡。因此行善應受表揚,不行善不應被懲罰。而當我們強迫別人行善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行惡,比不做慈善的人更惡。”
他認為“征收遺產稅將促進慈善事業發展”這種想法的出發點不夠慈善。慈善事業應是發自內心的自由行為,沒有人愿意將財產帶進棺材里,大部分人都希望的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能有好的歸宿,但是分配過程必須符合自己的意愿。人的幸福不等于物質主義和奢華享受,也取決于自我價值實現、幫助他人帶來的滿足感等非物質因素,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才是慈善的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