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關注·中國“觸網”20年)鏈接:中國“觸網”20年的三次浪潮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 張辛欣)詩人北島在寫下那首一字詩“網”的時候,他不會想到多年后,這個字對中國經濟、社會意味著什么。從1994年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到今天微信、電商、互聯網金融等多項應用蓬勃發展,20年,互聯網在經濟社會中占據越來越重的地位,改變許多產業,改變你我的生活。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將1994年至2000年定義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次浪潮。
1994年4月20日,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艱辛努力,連接著數百臺主機的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范網絡工程,成功實現了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鏈接。在隨后兩年多時間里,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相繼開工建設,開始了全面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歷程,信息時代的大門在國人面前悄然開啟。
1996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幾乎是同一時期,丁磊創辦了網易公司,軟件工程師王志東成功地并購美國華淵資訊網,并更名為新浪網。張朝陽創辦了搜狐的前身愛特信公司。1998年,新浪、網易轉型門戶,多家新聞門戶創立,并隨之開啟了門戶網站的繁榮時代。
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戶網站先后登陸納斯達克,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熱潮驟然涌起。
然而,受美國互聯網泡沫崩盤影響,中國互聯網很快遭受到來自大洋彼岸的寒潮襲擊。2002年,挺過數九寒冬,在短信服務、網絡游戲、音樂下載等業務的支撐下,中國互聯網終于迎來新的春天,網民數量飆升至5910萬,互聯網逐漸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盈利發展模式,應用呈現多元化局面,電子商務、網絡游戲、視頻網站、社交娛樂……全面開花。
伴隨盈利模式的開啟,互聯網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中國網民數量也不斷攀升,2008年6月達到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從2001年至2008年是中國互聯網第二次浪潮。
2009年,以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為主要標志,中國互聯網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2009年至今,被稱之為中國互聯網的第三次浪潮。
2010年被稱為微博元年,2011年互聯網平臺全面開放,2012年,移動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PC用戶,基于移動終端的各類應用接踵而至,帶動和影響著各行各業。
2013年,我國互聯網開啟大數據應用的元年。利用越來越多的數據來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生產模式。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互聯網進入規范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互聯網進入中國,不是八抬大轎抬進來的,而是走羊腸小道走出來的。”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說,20年中,滲透著太多科技工作者和創業者的艱辛努力。
張亞平用這樣一組數據對20年進行勾勒:1997年,我國WWW 站點數約1500個,國際線路的總容量僅為25.408Mbps。而到2013年底,我國域名總數為1844萬個,網站總數為320萬,國際出口帶寬為3406824Mbps,呈幾何增長態勢。
1997年,上網用戶數僅62萬,大部分用戶每周上網時間僅有1至5小時,只有23.4%的網民認為網上購物很方便。截至2013年底,網民規模達6.18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達25小時。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信息消費整體規模達到2.2萬億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未來,互聯網將推動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創新,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中的影響和地位日益突出。”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