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焦夢) 近日,在由中歐環境治理項目主辦的“環境治理名人堂”活動中,環保部人事司副司長任勇指出,環境公共事務的管理不再是政府一家獨辦,而應發揮好各個主體應有的作用。
任勇同時還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首席專家顧問技術支持組組長,作為學者型官員,他對環境治理理念的變化有著自己的獨特思考。
“在中國,過去無論是學界還是政府,談到公共事務使用更多的詞匯是‘管理’,對應的英文是‘management’;講管理更多指的是政府進行決策、計劃并組織實施。中文字典里面經常用‘控制’這個說法,可以看出這種管理公共事務的模式是以政府為主導或者為主體來進行事務的管理,” 任勇說。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他認為這里的“治理”指的是英文詞“governance”,這種用詞的變化體現在中國今后的公共事務管理上,標志著政府執政理念的重大轉型。
他認為要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主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能做的事情政府不要再干預。所以我們現在提出市場對經濟領域的作用,將過去的基礎性作用變為根本性作用,這意味著更多的事務由市場機制去調節。第二是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這對環境治理至關重要,也就是說讓社會組織和公眾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來管理好、保護好環境。
他表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環境治理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企業和公眾應有的作用,而西方講環境治理更多是強調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原因在于在西方國家政府的權責劃分已經很明確,而企業履行法律的責任基本上比較到位。但是在中國恰恰是除了公眾參與不夠,談到環境治理更多是在說政府該做什么,企業的責任是什么,公眾的責任是什么,只有把責任界定清楚,形成良性互動和伙伴關系,中國的環境治理結構才可能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