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2013年主要任務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是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進出口總額增長2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3%,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國家任務。新增市場主體15萬戶,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和14%。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四屆二次全會提出的要求,緊緊圍繞主題主線,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化改革開放,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重點要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推動工業集群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堅持集群發展,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推動轉型升級,發揮十大工業項目的牽引作用,促進工業上規模、上水平、上質量、上效益。
推進“6+1”工業集群。繼續實施筆記本電腦、電子整機拓展、打印成像設備制造等項目,各類智能終端產量力爭超過1億臺(件)。推進液晶面板、硬盤等關鍵項目,抓好智能手機、車載電子等集群招商。實施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項目。推動汽車整車提檔升級和關鍵零部件項目,加大新能源汽車、新一代摩托車研發投入力度。發展軌道交通、安全環保、智能制造、能源及頁巖氣、風電、航空整機等高端裝備。加快新重鋼升級項目,優化鋁材、玻纖等產業集群,提高材料對主導產業的供應率。實施一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和精細化工項目,促進上中下游一體化和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實施千萬千瓦電源項目,建成相國寺儲氣庫,推進天然氣“縣縣通”,抓好頁巖氣勘探開采利用。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振興中藥、生物制藥、化學制藥及醫療器械產業,推進紡織城、紙業基地、林漿纖一體化等輕紡項目。制定產業集群協作指導意見,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集群整體競爭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支柱工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學研結合,促進協同創新,實施“121”科技支撐示范工程,支持汽車、智能終端、機器人、生物醫藥、頁巖氣、效益農業等重大科技專項。持續推進工業研發千億投入計劃,實施技術改造專項,開發一批關鍵新工藝,形成一批拳頭新產品。新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擴大風險投資母基金規模,引導更多風險資本、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深化知識產權市場化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激勵和轉化機制,實行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激勵。發揮企業家才能,引導企業產品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依托重大項目和優勢產業,培養和吸引各類領軍人才、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促進科技廣泛應用。
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質量強市,支持企業實施全球品牌戰略,加速形成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品牌。建設內陸技術標準高地,推動質量控制由單一制造環節向設計、專利、制造、標準并舉轉變。加快重大裝備數控化改造。實施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兩化融合標桿企業。引導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單位物耗產出率,增強企業盈利能力。
(二)繁榮各類服務業,著力擴大消費需求。堅持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并重,提升傳統服務業與發展新興服務業并舉,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吸引各類金融機構來渝設立區域總部和分支機構。建設金融后援服務基地,規范發展信用評級、結算清算、數據處理、咨詢培訓、保險代理等金融服務。做強現代物流,打造生產資料集散分撥等重點物流園區,培育大型物流企業,發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多式聯運,降低物流費用。大力發展研發設計、科技服務、品牌展示,推動服務業與工業、農業深度融合。
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加快新老商圈提檔升級,推進規模化、專業化的商貿、農貿項目。支持區縣建設核心商圈,打造商貿強鎮,建設一批專業市場。建成國際博覽中心,擴大會展規模,提升會展檔次。培育特色美食街,做強傳統巴渝美食,繼續推進早餐示范,發展便民午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打造都市旅游、溫泉之都和郵輪經濟,提升長江三峽、大足石刻、天生三硚等精品景區品質,彰顯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獨特魅力。
培育新興服務業。推進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構建電子交易、電子物流、電子結算三大平臺,培育和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和網店,提高網購便利性和安全性。積極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咨詢評估、文化創意、網絡增值等新興業態。規范發展會計、審計、法律、檢測、廣告等專業服務業。開展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
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落實好汽車惠農、家電惠民等政策措施,擴大消費信貸。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家政、養老、健身、旅游等服務消費。嚴格落實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加強市場監管和價格調控,依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營造安全誠信的消費環境。
(三)打造城鎮集群,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按照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要求,堅持整體規劃、產業支撐、突出特色,推動主城、區域性中心城市、區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聚產、產城互動。
加快完善城鎮體系。嚴格規劃的剛性約束和前瞻調控,搞好城鎮規劃和集群協調。加快主城大型居民聚居區和十大商務集聚區建設,推動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要素流動一體化。支持萬州加快建設重慶第二大城市,拓展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構架,積極推進新區開發,增強產業承接、交通集散、公共服務、應急分擔等功能,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提升聚合輻射能力。加快區縣城提檔升級,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支持發展受限的區縣城打通山水阻隔,拓展城市空間,促進新舊城區和產業園區融合發展。提高中心鎮和小城鎮運行保障能力,帶動周邊集鎮和新農村發展。加強川渝聯動,合力構建成渝城市群。
推動樞紐型、功能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及東航站區建設,支持萬州、黔江機場增開航線航班。整治骨干航道,打造果園、新田、龍頭山等重點港口,增強航道通行能力和港口集散能力。加快高速公路黔江至恩施、合川至銅梁至永川等在建項目進度,建成涪陵至豐都、萬盛至南川、奉節至巫溪等項目,新增通車里程400公里。建成城口至萬源快速通道,持續改造國省道。實施主城火車場站改擴建,推進渝萬、成渝客專、渝黔新線等干線建設,建成渝利等鐵路,新增運營里程230公里。建設主城快速路網,形成軌道交通骨干網絡。實施城鎮光纖網絡寬帶工程,構建高速數據通道。開工建設雅安至重慶特高壓輸變電線路。超前謀劃骨干水源項目,完善城鎮給排水體系,增強防汛抗旱減災能力。
加強市政建設和管理。統籌規劃建設城市道路、橋梁隧道、停車場和人行過街通道,優化次支路網,實施“公交都市”試點,繼續推進暢通行動計劃,努力緩解城區交通擁堵。繼續推進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做好城市危舊房改造掃尾工作。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推進城市管理網格化、智能化、制度化,消除管理盲點和死角,有效解決占道停車和經營等問題。
把振興縣域經濟作為城鎮化的戰略支點,推動“一圈兩翼”協調發展。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向區縣放權、給區縣讓利、讓區縣搞活,切實改善區縣發展環境。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定位區縣功能,促進差異化發展。優化園區產業布局,促進園城互動。發揮“一圈”特色園區的產業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打造一批經濟強縣。繼續實施市屬國有企業第二輪融資幫扶計劃,完善“兩翼”園區基礎配套,增強定向招商能力,發展特色產業。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及交通干線,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能充分帶動就業的優勢產業,打造渝東北特色經濟板塊。支持渝東南發展民俗生態旅游、綠色食品加工和礦產資源開發,建設武陵山區特色經濟示范區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支持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鼓勵省際區域性邊貿發展。
(四)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農村發展好形勢。堅持“以農民為本”,突出農民增收這個關鍵,在統籌城鄉中加強和改進“三農”工作,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加快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優化農業種養結構和區域布局,穩定糧油生產,壯大蔬菜、畜牧、漁業、林果、煙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采取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措施,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率。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建設,深化農商對接、農超對接,促進配送中心建設,發展冷鏈物流和農商信息服務,提高農產品有組織流通的銷售份額。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綠色產品認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農民增收。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發展聯戶經營和專業大戶,壯大加工型、流通型農業龍頭企業,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鼓勵和規范城市資本下鄉。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促進產業增收、務工增收、財產增收,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促進機制。
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新建和改建農村公路6000公里,建設農村人行便道,改善農村出行條件。加強大中型水庫建設和小型病險水庫整治,增強蓄引提水能力,完善渠系配套,解決20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推進整村整鎮土地整治,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繼續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完善農村醫療、文化、體育、郵政、通信、環保及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健全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啟動新農村示范縣建設,形成一批新農村示范鎮和示范片。
做好新一輪扶貧攻堅。以武陵山、秦巴山兩大特困連片地區為重點,健全“圈翼”對口幫扶、集團式扶貧、東西協作和國家定點扶貧等機制,加大產業、科教、旅游扶貧力度,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20萬人,改善貧困對象生產生活條件。動態調整扶貧對象,推進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實現450個村整村脫貧。
(五)加強三峽后續工作,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圍繞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實施三峽后續工作項目,對庫區區縣給予政策扶持、轉移支付傾斜和項目安排幫助,促進庫區經濟繁榮、生態改善和人民安居樂業。
推動庫區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加大庫區招商引資和對口支援力度,引導大項目、好項目向移民生態工業園集聚。加強三峽后續工作項目監管,確保建設進度與質量,建成一批基礎設施、產業項目和公共服務設施。以促就業、促增收為重點,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完善移民就業和創業扶持體系,做好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工作,加大困難移民幫扶力度。切實解決移民搬遷安置遺留問題、當前生產生活困難問題和長遠生計保障問題,抓好信訪積案化解,確保庫區穩定。
加強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完成綠化長江行動任務,啟動庫區植樹造林產業化試點,推進生態屏障區人口有序轉移。加強三峽水庫庫容管理和消落區治理,加快沿江城鎮岸線綜合整治。以流域污染防治為重點,積極開展工業點源、船舶流動源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次級河流綜合整治。統籌實施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和工程治理,加強重點城鎮和移民安置區建設密度管控,確保庫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發展活力。立足特殊市情,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力度,提升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創新添活力,以改革促發展。
統籌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著眼于城鄉一體化發展和要素自由流動,充分保障城鄉居民合法權益,優化實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完善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妥推進地票交易,全面實施地票價款直撥。深化農村“三權”抵押融資,發展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健全住房雙軌制供應體系,加強公租房功能配套和社區服務。統籌推進人力社保、科技教育、文化體制、醫療衛生和事業單位改革,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金融創新和財稅改革。促進銀行信貸穩定增長,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提高非銀行金融機構融資比重。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力發展產業金融、科技金融、小微金融、農村金融和消費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進一步發揮各類要素市場的價格發現、資源優化配置、市場秩序規范、交易成本降低和金融結算服務等功能。擴大離岸金融結算、跨境人民幣和電子商務結算規模。嚴防金融風險。健全公共財政、政府基金、國有資本經營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體系,提高預算績效管理水平。優化轉移支付制度,完善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控。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水、電、煤、氣、成品油等要素價格。
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聚,促進大企業大集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完善其治理結構和監管方式。大力營造親商重商的社會氛圍,堅決破除阻礙民間投資的體制障礙,幫助解決融資、用能、轉型升級等突出問題。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促進民營與國有、外資企業相互參股,深度合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支持民營企業上市和“走出去”。發揮各類扶持政策和服務平臺效用,促進中小微企業不斷成長,形成萬商云集、創業興業的繁榮局面。
穩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初次分配機制,健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千方百計增加低收入群眾收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縮小收入差距。
(七)擴大內陸開放,拓展開放空間。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建立完善內陸開放型經濟體系,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推動兩江新區跨越發展。圍繞國家賦予的五大戰略定位,深化改革開放,優化開發建設,盡快展示國家級新區形象。發揮主城拓展核心區優勢,高質量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重大公共服務項目,北部新區及其他重點片區要初步形成現代化新城輪廓。要抓招商、促落地、建集群、強配套、優服務,基本建成汽車產業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高端裝備和生物醫藥等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充分發揮綜合交通樞紐和口岸高地功能,打造內陸對外貿易和物流中心。充分發揮兩江新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涉外經濟體制、科技創新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經開區、高新區和特色工業園區開發開放。
加快建設內陸口岸高地。推動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推進保稅物流、加工貿易、離岸貿易、服務貿易一體化發展,努力建設商品集散分撥和貿易結算中心,放大保稅區政策效應。積極發展航空貨運,增開國際航線航班,建設國際貨運航空物流樞紐。進一步推動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常態化運行,加密班列,增加回貨總量。依托電子口岸,開展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深化“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區域通關、分類通關和無紙化通關改革。探索完善流轉貨物監管模式,提高監管水平和通關效率。
推動外資、外貿、外經、外包增量提質。積極引進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龍頭項目,鼓勵在渝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結算中心,促進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鼓勵進口關鍵技術、先進設備和資源型產品。做強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摩托車及零部件外貿基地和服務外包示范區,支持自主品牌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鼓勵圍繞國內緊缺資源、裝備、品牌和先進技術,開展海外投資、跨國并購和境外上市,有效管控投資和營運風險。
加強區域合作與對外交流。積極推動成渝經濟區、長江經濟帶、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秦巴山連片扶貧地區、渝新歐鐵路沿線地區及周邊省市合作,努力實現產業互動、資源互利、市場共享。擴大與港澳臺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深化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成果在渝試點,使重慶成為臺資重要集聚地。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對外交流與合作,更好發揮外事僑務工作在擴大開放中的重要作用。
(八)繁榮發展先進文化,加快建設文化強市。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推動文化事業繁榮,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用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宣傳教育,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實施主題宣傳活動,弘揚紅巖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打牢全市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
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建設工業博物館、市檔案新館等公益文化設施,推進區縣廣播電視臺、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建設,完善社區文化設施。擴大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繼續推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惠民工程,倡導全民閱讀,引導好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街和歷史建筑保護性開發利用。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增強文化競爭力。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事業,培育更多精品力作和優秀人才。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文化與科技、教育、體育、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做大做強骨干文化企業。
(九)全面加強社會建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發揮好政府主導和人民主體兩個作用,用改革的思路和可持續的辦法做好民生工作,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居民。
切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進一步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繼續推進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有效治理擇校亂收費。深化課堂教育改革,推進減負提質,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擴大普通高中優質資源,促進多樣化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設特色專業學科,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促進協同創新和開放合作。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優化布局,打造實訓基地、示范院校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完善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辦好特殊教育。積極發展民辦教育。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關愛留守兒童,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促進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實施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高考方案。加強教師培訓,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健全農村教師補充機制。
積極推動就業創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創業型城市建設,努力實現就業與產業良性互動。加快國家級就業服務基地建設,健全城鄉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體系,支持大中專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就業創業。更好發揮創業孵化平臺的作用,鼓勵創辦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規范發展周末市場和夜市經濟。創建一批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和園區。加強人力資源調度,增強重點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
全面增強社會保障能力。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運行機制,推進城鄉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標準和城鄉醫療保險報銷水平。實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監管。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化、規范化,提高困難群眾保障水平。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加強殘疾人和孤殘兒童福利保障。做好優撫安置工作。鼓勵和規范慈善捐助。
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快創建三甲醫院,建設區縣精神衛生體系,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標準化,開展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出臺公立醫院編制標準。擴大區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深化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鞏固基本藥物制度。推動藥交所拓展業務,抓好國家醫藥流通電子商務試點,更好發揮其平抑藥價等功能。繼續做好公共衛生服務。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
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服務秩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提升技術支撐能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西部地區出生缺陷與生殖健康研究基地,推行孕前優生健康免費檢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加強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推動全民健身,發展競技體育,增強全民體質。
深入推進平安建設。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公安派出所和社區警務室建設,依法防范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政府安全監管責任,增強生產安全的預防預警、科技支撐、應急處置能力,整治高危行業安全隱患,加強道路交通、礦山、危化、消防和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推進三峽庫區綜合應急救援中心、國家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和區縣應急應戰指揮平臺建設,提升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堅持依法辦事和依法維權相結合,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強社會管理相關法規、體制機制、治理能力、人才隊伍和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法制化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聯系和服務群眾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加強社區管理服務隊伍建設,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深入開展“六五”普法。促進干部下訪接訪制度化。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加強社區矯正工作。搞好法律援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深化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支持駐渝部隊現代化建設,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美麗重慶。
構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堅持適地適樹原則,建設長江沿岸百米景觀林帶,整體推進城區、鄉村、庭院和荒山綠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加強園林綠化管護,促進公園管理規范化。推動生態脆弱地區生態建設與修復,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保護生物多樣性。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創建成果,推動創模工作向區縣城延伸。實施藍天、碧水、綠地、田園、寧靜五大行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強化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綜合防治,積極應對霧霾天氣等群眾關切的環境問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流域綜合整治,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完善垃圾分類和收運處理體系,加強固體廢物安全處置及綜合利用。防治重金屬污染,開展土壤污染監測和綜合整治試點示范。擴大村莊環境連片整治,重點治理畜禽養殖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改善農村環境。加大交通、建筑施工、社會生活等重點領域噪聲污染防治力度,改善聲環境質量。
推進資源節約和污染減排。強化生產消費全程節約管理,降低能源、水資源消耗強度,節約集約用地。加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提高綜合利用率。推進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做好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嚴格實施總量減排規劃,完成一批節能減排示范項目。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一資”產業擴張。開展低碳試點,啟動悅來生態城建設,推廣綠色建筑、綠色照明。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落實能效評估和環境評價制度,強化能耗限額管理,積極開展能效對標活動。推進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落實好差別電價、征收排污費和鼓勵節能環保消費等政策,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增強全民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形成健康有序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