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本報記者 李晨 潘希 甘曉
10月8日,英國和日本科學家共同分享了2012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79歲的約翰·戈登爵士,50歲的山中伸彌,相差40多年時間,他們的工作共同 “發現成熟細胞能夠通過再編程而具有多能性”。
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他們精彩的成果完全顛覆了人們對發育的傳統觀念,關于細胞命運調控和發育的教科書內容已經被重新改寫。
逆轉細胞發育的程序
《中國科學報》記者第一時間撥通了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周琪的電話,他已獲知兩位科學家獲獎,并對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評價表示高度贊同。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江云認為,獲獎的研究工作破除了以往認為胚胎發育及細胞分化不可逆的概念,完成了在體細胞中轉入基因并將其轉化為干細胞的重大突破,為實現干細胞治療及體外器官培養鋪平了道路。
“細胞命運是否可以改變,是一個很古老的命題。”周琪說。
早在戈登研究前很多年,科學家就已經證明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1938年,德國科學家Spemann提出了細胞核移植的概念和設想;后來,戈登分別發表于1962年和1966年的工作創造性地回答了Spemann的問題,證明細胞可以通過細胞核移植改變命運,生命可以重新啟動;而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的首次成功,則是大家熟悉的1997年發表的克隆羊“多利”的工作。
相對于細胞核移植的煩瑣和復雜,周琪認為,2006 年山中伸彌僅用4個基因就讓細胞變成多能干細胞的工作,顯得更為神奇。
隨之,小鼠、人等不同物種iPS細胞(誘導多能干細胞)的成功已經反復證明了細胞命運是可以通過基因調節轉換的。
“今后,也許能實現人體的器官像汽車零件一樣可以更換。”王江云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周琪也相信,細胞核移植和iPS兩項成果的獲獎,將會進一步推動該領域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的產生。
不過,“干細胞離治療還有距離。山中發明的方法雖有所突破,但迄今尚未證明是否最后能用于人體治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周琪也強調,將細胞核移植和iPS等技術應用于人類為時尚早。
“干細胞研究還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這一領域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很多。”王江云舉例說,如誘導生成干細胞的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干細胞的質量控制需要有更好的標準等。
“這些問題需要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來解決。”周琪說。
中國邁開趕超步伐
2009年,周琪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中國不論在細胞核移植領域還是iPS領域均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并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作為國際干細胞組織(ISCF)中國代表,周琪肯定了中國科學家在iPS細胞領域的工作。
而王江云認為,我國干細胞的研究水平在世界上相對處于較高水平。他特別提到,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的支持下,干細胞研究呈現出良好勢頭。
2011年,中國在iPS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僅遜于美國和日本,居于世界第三位;但在干細胞領域發表論文的總數量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論文數量可以反映我們的進步,但差距仍是巨大的。”周琪認為,尤為突出的問題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開展開拓性工作的信心不夠。繼續重視基礎研究,強調原創性工作,仍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方針。
三人未能同行
記者發現,這兩位獲獎者位列饒毅所寫“值得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工作及科學家”名單之中。
2002年,饒毅的名單中就有戈登和“多利羊之父”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教授Ian Wilmut,2010年他又在這項工作中加入了山中伸彌的名字。
但最終獲獎者卻少了Wilmut。“非常遺憾,Wilmut并沒能共享這一獎項。”周琪這樣對記者說。
不過,饒毅對戈登本人的印象良好。他在美國做博士后期間的指導老師,就是戈登的學生。
“他是典型的,但現在越來越少的紳士科學家。”饒毅說,他做科學做得很優雅。很長時間以來,戈登的工作都被發育生物學界所推崇。
在饒毅印象中,日本獲得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寥寥無幾,盡管日本曾在生命科學領域作出過多個重要發現。實際上,在獲得諾獎的19位日本人中,除了山中伸彌,只有利根川進在25年前因“發現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原理”而獲生理學或醫學獎。
《中國科學報》 (2012-10-09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