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學者:防止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劫持”中國

2012年09月17日08:5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劫持 民族主義情緒 極端民族主義 中國國家圖書館 人民日報 沉默的螺旋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改革開放 MBC 和平友好

原標題:學者新論:一位記者眼中的中國民族主義

近年來,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興盛。那么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為何日益高漲,民族主義興盛對中國又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不僅我們中國人在思考,而且中國的周邊國家也在密切關注。尤其是在2003年中日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相關事件后,這些問題更成為中國和亞洲談論的一個熱門而又沉重的話題。2003年的最后一天,韓國第二大電視臺----MBC電視臺赴華采訪隊(以下簡稱MBC)就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和中國的民族主義等問題在北京采訪了《外灘畫報》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訪問學者劉小彪先生。此前他寫的有關“中國威脅論”的專著和一些中美、中日關系方面的評述文章,受到外界關注。

民間反日情緒高漲的四個原因

MBC:為什么中國民眾現在的反日情緒如此高漲?

劉小彪:這是一個大的話題,需要做系統的研究,我現在能向您提供的只是作為一名中國青年記者的看法。

在我看來,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歷史傷痛;第二,現實磨擦(包括近來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第三,中國的某些宣傳思想和媒體報道;第四,中國民族主義的興盛。前三個原因加上國際格局的變動和中國國力提升帶來的民族自信心的增強等因素共同催生了當代中國民族主義,但此后中國民族主義的興盛反過來又對前三個方面起到了某種強化或凸顯的作用。

媒體報道從“浪漫”走向“憤怒”

MBC:我很關心你剛才提到的中國某些宣傳思想和媒體報道方面的原因,能進一步詳細說明嗎?

劉小彪:前些日子,我曾到中國國家圖書館翻看20年前的《人民日報》,重新閱讀那時的文章,感觸良多。比如,1984年1月15日《人民日報》第7版刊有一篇題為“札幌之夜”的散文,作者蔣元椿曾任《人民日報》國際部主任。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在日本札幌一個小吃店吃晚飯的經歷。這篇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店主人伊藤)“取出一瓶啤酒,打開瓶蓋,斟滿了3杯,舉起一杯說,‘希望我們兩國永遠友好!’我們(作者和同伴老孫)站起來,舉起了酒杯,3個人相對著把各自杯里的啤酒一飲而盡。我覺得這不是苦味的啤酒,而是甘甜的友誼之露。我們向伊藤告辭,互相深深鞠躬。推門走到街上,外面呼呼地刮著寒風,但是多么叫人覺得溫暖呵,這札幌之夜!”

這樣的文章,我們現在很難看到了。

從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的25年間,中國宣傳思想和媒體報道的分水嶺出現在1989年政治風波的前后。在1989年之前,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思想是“親西方”和“反傳統”。中國的宣傳思想和媒體報道對西方也充滿著一種“浪溫情懷”。1989年政治風波后,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制裁。隨后,中國政府開始著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大力倡導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并特別強調中華民族的概念。我曾對《人民日報》做過一些粗淺的研究,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中國政治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人民日報》在1988年使用過“集體主義”或“愛國主義”或“中華民族”這三個詞語的文章分別有14篇、113篇和237篇,而相隔一年后,到1990年,使用過這三個詞語的文章卻分別劇增為91篇、517篇和637篇。反差如此強烈,并且這類詞語上升的趨勢在此后的很多年里也一直持續著。

中國政府當時這么做有它的道理,客觀上也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比如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等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它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東西,比如,一些青年開始“非理性”地對外部世界“說不”。

近年來,中國媒體在對日本和中日關系的報道中出現的大量“負面報道”既是對某些客觀事實的反映,比如日本右翼勢力的囂張等等現象;同時也是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一種表現;當然這其中還摻雜著中國媒體在市場化過程中迎合讀者的不良傾向等其他因素。

中國民族主義已進入“高火險期”

MBC:2003年,在中國發生了許多引人矚目的事件,比如西北大學抗議日本留學生“辱華表演”的事件。你如何看待這一事件?

劉小彪:西北大學正好是我的母校,我10年前在西北大學讀的研究生,前不久,我到西安采訪時,還回過學校,我對西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事實上,西北大學的學生同中國其他所有大學的學生一樣,在愛國、愛民族的方面是非常單純和質樸的,他們沒有什么功利思想和私心雜念,他們有的是一腔熱血。無論是哪個時代,大學生都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國家最可愛的人。我能理解學弟學妹們的游行舉動,但我并不贊賞他們的行為。西北大學事件發生后,我看了境內外媒體的大量報道,也親自詢問過西北大學的一些師生,還曾經與一些日本人談論過此事。我現在的看法是,日本留學生的表演是不文明的可恥行為。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主要是緣于他們不高的道德修養和低俗的品位,他們這些人不管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到印尼、新加坡或者美國,他們都可能會有大致相同的表演。如果非要說他們是在有意“辱華”,我認為是“高看”了他們。

事實上,我認為西北大學事件的關鍵不在日本留學生表演了什么,而在表演的時間和地點。我相信,同樣的表演如果發生在“浪漫的”20世紀80年代肯定不會引發現在我們看到的如此強烈的反應,也許在那時根本就不是任何問題。然而事過境遷,現在的情勢已大不相同了。中國民間的反日情緒日益高漲,中國的民族主義日漸興盛,在這樣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小的“火星”,都可能引發一場大的“火災”;加之在大學這樣一個“熱血青年”聚集的地方,一個小的事件就有可能迅速演變為一場大的危機。

西北大學事件應該讓我們警醒!中國的民族主義已進入了一個“高火險期”。如果不盡快加以妥善地引導和科學地疏解,那么,這樣的民族主義帶給中華民族的將不是什么福祉,而是災難。

互聯網上“沉默的螺旋”現象令人憂慮

MBC:你怎樣看待中國互聯網上激烈的反日言論和民族主義情緒?

劉小彪:毫無疑問,中國互聯網上激烈的反日言論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是中國一部分網民真實感受的客觀反映,但它絕對不代表中國青年和中國民眾的全部。在這個意義上,我稱它是一種片面的真實和虛假的真實。

事實上,分析一下互聯網上激烈的反日言論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首先我們看一下,主要是什么人在發言?是情緒激烈者。而那些相對溫和的人一般是沒有特別的愿望去發言的,所以我們在BBS論壇上很少能看到那種理性的、溫和的發言,但這并不等于說在我們的周圍沒有理性和溫和的聲音;其次我們看一下,不同的人發言后的反映和遭遇:那些少量的、理性而又溫和的發言一旦出現,便大多逃不脫被“追殺”的命運。而那些極端的、非理性的發言則大多受到了“追捧”,很少有人去“追殺”,因為同樣偏激的人會惺惺相惜,而不同意見的溫和者則相對更有一種寬容心,或者有時根本就懶得去理那些“無知無畏”的發言。如果事態能僅僅停留在上述這樣一個層面,那倒也無妨。可怕的是,因為上述兩種原因,在互聯網上逐漸形成了一種令人憂慮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即,情緒極端者不斷得到鼓勵,聲音變得越來越大,勢力越來越強,言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而那些理性的溫和者則不斷遭到打壓,聲音變得越得越微弱,也越來越感到勢單力薄和信心不足;而介于前兩者之間的、人數眾多的中間派則在極端言論的“耳濡目染”中逐漸走向了偏激。于是,互聯網成了極端言論的天下。

瀏覽一下中國幾家主要新聞網站的BBS論壇:只要是關于日本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言辭激烈的批評、譴責甚至謾罵。不管是誰,只要敢于對此說個“不”字,那必定會立刻被罵得狗血噴頭,即使是堂堂的中國前駐日大使也要遭受人格侮辱。以至于一些中國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為了不被網民痛罵為“漢奸”而特別要求記者不透露其姓名。

極端的少數正在左右沉默的大多數

MBC:你今天在接受我們采訪中說了這些話,你不怕嗎?

劉小彪:我不怕。如果要怕的話,那就是怕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民族被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所“劫持”。

現在中國互聯網上的BBS論壇已經被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所占領。中國現在是世界上互聯網用戶第二多的國家,并且還在繼續以很高的速度在普通民眾中普及。互聯網目前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互聯網上的言論也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思想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廣大的青少年。如果互聯網上的那種“沉默的螺旋”現象也擴展到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相關領域,讓極端的少數左右了沉默的多數,那么我們整個國家、我們整個民族就被徹底“劫持”了。想想我們所經歷的事情,看看我們周圍所發生的變化,這種可怕的苗頭已經出現了。極端的民族主義正在從一種模糊的情緒演變為一種真正的信仰。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沉默的多數”要大聲地說話、勇敢地發言、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扭轉局勢的重任。

一般來說,民族主義是建立在民族共同體成員對自己民族根深蒂固的熱愛和對自己民族利益深切關懷基礎上的關于民族的生存、發展和民族權利的思想觀念。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曾發揮過不同的作用。但是在目前的階段,當民族主義越來越表現出一種極端的情緒時,那它就只能是一把害人害己、貨真價實的“毒劍”了。

我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我反對的不是哪些人,而是那種極端的情緒。2003年中國國內如火如荼進行的中日關系大討論的方方面面的代表人物,我都接觸過,有些還是我的朋友。盡管我對各方的觀點都并不完全贊同,或者無法完全理解,并與他們有過一些當面的爭論,但我相信他們的出發點和動機都是愛國。我同樣相信,那些互聯網上持極端言論者絕大多數也是非常愛國的,動機和出發點也是善良和美好的。我只希望大家都能變得更加理性和更加寬容,這樣對我們的國家和民族以及整個世界都是非常有益的。

極端民族主義的矛頭主要指向日本

MBC:中國民眾對待韓國和別的國家與對待日本的態度一樣嗎?

劉小彪: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比較研究。但據我的感受,大不一樣,中國民眾對待日本的態度是很特別的。事實上,中國現在民族主義興盛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民間反日情緒的高漲;換言之,中國目前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矛頭主要指向了日本。盡管中日兩國間的經貿關系日益緊密,但中日兩國間的政治關系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大致是在“走下坡路”。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時,兩國確立的是子子孫孫“世代友好”的原則;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兩國確立的是“和平友好”的原則;而到了1998年,《中日聯合宣言》發表時,兩國確立的是“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從“世代友好”到“和平友好”,再到“友好合作伙伴關系”,這一方面說明,中日關系從“浪漫”走向了“成熟”;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兩國之間的親密度在下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和韓國的雙邊關系自1992年建交后卻是越來越好。中韓之間沒有中日之間那樣的歷史包袱,在中韓建交前,普通中國民眾對韓國的真實情況幾乎一無所知,當然也談不上什么特別強烈的感受。建交后,兩國間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的普通民眾,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韓國品牌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了,并且韓國的電視劇很吸引人,中國各地的電視臺也在爭先恐后地播放著韓劇和韓國的歌舞。

總之,我所了解的中國人對韓國沒有什么惡感。

中國政府決不會有意去鼓動民族主義情緒

MBC:目前中國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可能有些地方并不盡如人意,中國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較尖銳。國際上有人認為,中國政府是為了轉移民眾的注意力,疏解政府面臨的壓力,而在有意鼓動民族主義。你對此怎么看?

劉小彪:我可以肯定地說,這種論點是沒有根據的。因為鼓動民族主義以轉移民眾視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面臨著“統治危機”。而目前,胡錦濤、溫家寶等組成的中國新一屆政府獲得了中國民眾的普遍認同,他們有能力,也有信心領導全國人民逐步解決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中國進一步興盛,那帶給中國的只能是統治秩序遭到破壞、社會穩定受到沖擊、國家前途面臨危險,而所有這些都不是中國中央政府所愿看到的。所以,大家應該相信中國政府決不會有意地去鼓動民族主義情緒。

(注:本文系劉小彪根據采訪記憶整理,有刪改。)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