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1年全市與市本級財政運行具有以下特點:
(一)圍繞“富民強市”新跨越,把支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工作重心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始終把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財政服務“富民強市”新跨越的首要任務,創新方式方法,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一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從加強財政收入征收管理、加快年度財政預算資金撥付進度、加大財政扶持和獎勵力度、統籌財政資金使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了我市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二是突出支出重點,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通過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和多渠道籌集資金,重點支持工業、工業園區(集中區)、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基礎設施、節能減排等工作,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二)以人為本優化支出結構,促進各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
一年來各級財政部門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財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按財政部口徑計算,2011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170.60億元,比上年增長35.94%,占當年全市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2.96%,比上年提高4.60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各級財政更加注重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大投入,提高民生保障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強社會保障資金統籌,筑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做好社會保險基金籌集調度,確保基金平穩安全運行,切實保障各項社會保險參保對象待遇和權益;安排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1.70億元,推動了制度擴面實施,試點縣由2010年的1個增至2011年的9個;安排資金0.62億元,切實落實再就業培訓、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農村轉移勞動力培訓、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安置等就業扶持政策;安排資金8.91億元,鞏固和加強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優待撫恤、五保供養、救災等社會福利救助“最后一道制度保障線”,并做好城鄉困難企事業單位退休職工、困難企業軍轉干部、殘疾人、孤兒、流浪乞討人員等弱勢群體的救濟工作。二是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積極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安排資金1.82億元,推進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頭工作;安排資金8.61億元,推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險制度擴面,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優撫對象醫療救助等醫療救助制度,健全醫療保險和救助體系;安排公共衛生服務資金2.44億元,支持120急救、無償供血、疫病防治、免費婚前醫檢、婦幼保健等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安排資金1.46億元,改善醫療環境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三是支持城鄉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安排資金6.95億元,推動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四是建立健全價格調節機制和物價上漲補貼機制,緩解基本生活成本上漲壓力。安排資金0.84億元,加強凍豬肉和生豬儲備,支持平價放心糧油供應,落實城鄉公交客運車輛的成品油價格補貼以及建立城市低保對象等低收入人群物價上漲補貼機制。五是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安排資金8.21億元,重點支持教學設施改造、助學、建立義務教育階段經費保障機制以及加強職業教育、特殊教育、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學前教育等教育發展薄弱環節。六是全力支持市政府為民辦實事工作。多渠道籌集資金推動政府為民辦實事十項惠民工程順利實施。
(三)以擴大內需為抓手,支持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圍繞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的重大戰略方針,以“一推兩改”、“工業強市”、“千億元產業”和“千億元園區”、“擴內需,保增長”為主要抓手,采取多項措施落實好積極財政政策,力促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服務“項目建設年”,積極擴大政府公共投資。全年共籌集財政資金46.62億元投入以交通、城市建設、水利、能源“四大建設”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中央自治區預算內基建投資和各類專項公共投資41.49億元,中央代我市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02億元,市本級財政安排2.11億元,推進了漓江防洪補水樞紐工程、“兩江四湖”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二是全力支持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建設。緊抓“兩改”的重點,爭取自治區一次性財力補助0.80億元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設;積極推動以旅游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安排資金1.31億元,支持旅游市場開拓、旅游業資源優化重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社會化養老、物流等服務業發展。三是著力助推“工業強市”戰略。全力推動工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安排資金4.73億元,支持重點產業振興、企業技術改造、工業園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發展、國有企業改制以及落實工業經濟發展激勵政策;突出重點,強力支持“千億元園區”建設,市本級安排資金0.54億元,支持桂林國家高新區建設,增強園區自主發展能力。四是推動自主創新和生態節能環保。安排資金7.42億元,支持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節能減排、淘汰落后產能、污染防治、地質災害和環境治理、退耕還林、水土保持。五是積極促消費擴內需。撥付資金1.13億元,落實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家電和摩托車下鄉補貼政策。
(四)強農惠農,進一步加大“三農”投入
各級財政部門堅決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加大財政資金對“三農”的投入。一是著力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安排資金22.14億元,支持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土地整治和治理以及農村公路、農村安全飲水、村屯道路硬化等農業農村基本建設項目。二是加強農業生產服務和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安排資金2.67億元,用于農業技術推廣、動物防疫、病蟲害防治、農產品質量檢測、土壤改良等生產服務以及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特色種養等項目。三是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安排資金0.60億元,用于防汛抗旱工作。四是全面兌現惠農補貼政策。撥付資金2.68億元,落實退耕還林、森林生態補償、農機購置、能繁母豬、林業漁業用油、農作物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等涉農補貼。五是加大財政扶貧工作力度。撥付扶貧資金0.15億元,支持設施建設、種養扶持、“百十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等扶貧開發項目。六是發展農村社會公益事業。安排資金1.70億元,實施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財政獎補項目。
(五)深化改革,理財水平得到提升
一是全面推進自治區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2011年全市十二個縣全面鋪開自治區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縣級財力保障水平得到提高,增強了縣級政府調控能力。二是推進預算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改革,促進預算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加快綜合預算進程,將除教育收費外的預算外資金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統籌預算內外財力,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積極開展預算績效管理工作,制定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辦法,選擇市本級八個部門八個重點項目作為試點,啟動了預算績效管理試點工作。三是深化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市本級全面實施公務卡結算,開發新國庫集中支付系統,進一步完善財政專戶管理系統、預算執行動態監控系統等國庫改革配套系統;縣(區)財政支付機構逐步從會計核算中心向國庫集中支付轉軌。四是深化政府采購管理改革,改革的側重點由“擴規模、增總量”逐步過渡到“精細化、效益化”。五是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范機制。制定了《桂林市本級政府性債務管理暫行辦法》,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的申報、審批、管理、償還、風險預防預警、部門監管職責等進行規范。六是加強財政監督檢查。加強財務總監派駐和財政投資評審工作,2011年新增財務總監派駐項目36個,跟蹤評審市西二環路建設、南溪河環境綜合整治、小東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等重大項目;開展全市財政專戶清理整頓和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并繼續抓好“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
(六)積極主動爭取上級支持,財政保障能力得到增強
各級財政部門認真研究中央和自治區轉移支付政策,緊密結合桂林的發展定位,圍繞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建設、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設、千億元產業和千億元園區建設、漓江生態保護、重大基礎建設等重點熱點問題,以及我市在提供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財力需求,積極向上級部門反映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情況,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努力增強財政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保障、服務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全年通過各種渠道爭取上級財政資金129.74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49.10億元,各類專項轉移支付補助資金70.85億元,基金補助6.77億元,中央代我市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02億元。此外,爭取上級超調資金3億元。
(七)節支增效,努力改善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狀況
各級財政部門把節支增效作為緩解財政收支矛盾的重要途徑,切實采取措施保重點、控一般、嚴追加,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一是按照公共財政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突出財政保障重點。在保工資保運轉的基礎上,優先保證教育、科技、農業三項支出法定增長的資金需要;重點向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傾斜,加大對社會保障事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民生工作的支持;全力保障中央、自治區、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資金需要;統籌安排資金落實好償債計劃,確保政府債務的按時歸還,維護我市的良好信譽。二是牢固樹立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思想意識。強化預算約束,從嚴控制預算追加,市本級財政超收收入全部用于民生支出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支出。三是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在確保財政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支出均衡性,加快預算執行進度,促進各類財政資金盡快發揮效益,全市全年預算執行進度達到90%以上。
2011年,全市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財政收支任務。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財政經濟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稅收支柱企業不多,稅源分散,征管難度大,征稅成本高,財政增收的動力不足。二是地方財政自主能力不強,可支配財力較少,支出剛性較大,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地方各級財政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調控能力有限。三是政府性債務負擔較重,財政運行存在一定困難。這些問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并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