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告別娛樂的狂歡
解璽璋
今天有人讓我用一個字概括對2011年的感受,我脫口而出:亂。他瞪大了雙眼看著我,我說你別擔心,我的這個“亂”不是混亂之“亂”,而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之亂,是“不周山下紅旗亂”之亂,即生機勃勃之謂也。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猶如三十多年前人們迎接“科學的春天”一樣,又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文化的春天”;第二,文化是群眾的事業,是全民族的百年大計、千年偉業,必要經過廣泛的社會動員,使之成為廣大群眾的共識,使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身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偉大事業中去。
回望2011年,總有一些讓我們感到驚喜和難以忘懷的東西,向我們昭示著未來的希望。而最重要的,是生成文化的土壤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這是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大眾開始告別娛樂的狂歡,而要求文化的質量和重量,要求文化的尊嚴感和道德感,要求文化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而不再把文化僅僅當作提供娛樂和消遣的小丑。廣電總局一限再限三限,對選秀、征婚、綜藝等類型節目及后宮劇、穿越劇的播出實施調控,“以防止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傾向”,不僅沒有引起公眾的反感,反而贏得了相當普遍的支持,這種可喜的變化顯示出文化在前些年的一度“失重”正趨向于平衡。趙本山、小沈陽、劉老根、郭德綱等,演出固然還在,但已不再占據媒體的突出位置;相反,馬勒、莫斯科藝術劇院、京劇表演擂臺賽、小劇場戲劇演出等,卻體現著社會大眾新的文化訴求。電影方面也是這樣,小成本影片的崛起,藝術電影的復蘇,商業大片的日漸衰落,這一切都清楚地表明,觀眾已經對商業大片迎合市場,突出暴力,娛樂至上的態度越來越不滿意,他們需要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而不是沒心沒肺的開心和盛宴式的白日做夢。商業大片如果不改弦易轍,被觀眾拋棄是早晚的事。讀者閱讀也呈現出向上的趨向,我們會在今年的暢銷書排行榜上看到王陽明、梁漱溟這樣的文化大家,他們的書賣得很好,說明大家閱讀品位在提升,而且更加關注、思考精神和文化問題。
很顯然,社會大眾在文化選擇上的這些微妙變化,不僅僅表現為口味上的調整,更多地還是文化意識的覺醒,是整體文化需求在改變,這是文化提升的內在動力,也是文化生長的沃土。由此可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可謂順應民意,恰逢其時,卻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期待著“文化春天”能帶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氣勃勃的景象,這樣的景象,想一想都讓我們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