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張捷做客中國經濟網《經濟熱點面對面》欄目
(中國經濟網 記者王巖/攝)
中國經濟網12月8日訊(實習記者常蕾)農業曾經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難點之一,也是當時預期最悲觀的產業之一。那么,加入世貿組織10年來,中國農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就此,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張捷做客中國經濟網《經濟熱點面對面》欄目時表示:入世十年,我國農業始終保持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張捷表示,加入WTO后,發達國家農產品進口關稅的降低,對于中國農業出口來說是一大“利好”。但是,國外對于我國農產品出口還是采取了很多限制,有些標準極為苛刻。例如:日本曾對我國部分出口農產品實行了一個“二周檢測期”,在這么長的檢測時間里,難免一些原本新鮮的農產品也變成不新鮮的了。但是,這種“高”要求,也反向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農產品要想順利進入發達國家市場,除了質量要達到國際通用的食品衛生標準外,還要滿足發達國家各自制定的更為苛刻的技術標準。就此,張捷談到,這樣的出口局面給國內農產品的品質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示范效應,有利于我國農產品整體質量的提高。
事實上,中國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帶來了創收。據《中國經濟新聞網》報道,加入世貿組織10年來,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2366元增加到2010年的5919元,增加3552元,年均增長10.7%。特別是近幾年來,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農民收入實際增速仍保持8%以上,2010年增幅達到10.9%,不僅高于GDP的增長速度,而且也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是中國歷史上農民增收最快的時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