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2. 技術—經濟范式的更迭
技術—經濟范式的更迭,包括三個層次的范式轉變,它們分別是技術范式、產業范式和技術—經濟范式的轉變,而且這種轉變是周期性的。
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最先提出了科學范式的概念。1982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多西提出了技術范式的概念。1983年,佩蕾絲提出了技術—經濟范式的概念,并認為,“技術—經濟范式”是經濟上的最佳慣行方式,它代表著對每次產業技術革命的新的指導。每次技術轉型都伴隨著相對價格結構的重大變化,這一變化引導著經濟行為者密集地采用更強大的新投入品和新技術。1988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弗里曼與佩蕾絲在合作發表的“結構調整危機:經濟周期與投資行為”一文中又發展了這一概念,認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個經濟中的滲透效應,即它不僅導致產品、服務、系統和產業依據自己的權利產生新的范圍;它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經濟的幾乎每個其它領域,即它是一個‘亞模式’”。我國學者王春法將技術—經濟范式定義為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主導技術結構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生產的范圍、規模和水平。他認為,技術—經濟范式變遷的過程就是打破常規和建立新范式的過程,而技術創新是技術—經濟范式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盡管技術—經濟范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必定會逐步取代舊的經濟范式,從而使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方面,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往往會顯示出迅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潛力,并且會創造出空前的新投資機會;另一方面, 新的技術—經濟范式也會造成技術和管理的根本改變,并且迅速地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之中,從而取代了舊范式之下的投資格局。從這個意義來說,技術—經濟范式更迭的時期也就是技術創新的群集時期。在歷史上,這種技術—經濟范式的更迭往往以產業革命的形式爆發出來。有學者認為,當幾種重要創新同時出現時,它們的結合就是一次產業革命。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革命的形成及其擴散本身就是技術—經濟增長范式更迭的直接表現。以彼此相關的重大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產業革命不僅奠定了不同時期的世界經濟增長格局,而且促使世界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表9)。
表9 18世紀以來的技術革命與技術—經濟范式
技術革命和起始時間 |
通行名稱 |
技術—經濟范式 |
第一次,1771年 |
產業革命 |
工廠生產,機械化,生產率、守時和省時流體運動 |
第二次,1829年 |
蒸汽和鐵路時代 |
聚合的經濟、工業城市、全國范圍的市場,具有全國性網絡的動力中心,規模意味著進步 標準零件、以機器生產機器,相互依賴的運動 |
第三次,1875年 |
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 |
巨型結構(鋼制),工廠的規模經濟、垂直一體化,可分配的工業動力(電力),科學成為一種生產力,世界范圍的網絡和帝國,普遍標準化,巨型規模的世界市場 |
第四次,1908年 |
石油、汽車和大規模生產的時代 |
大規模生產、大眾市場,規模經濟、水平一體化,產品的標準化,合成材料,職能專業化 集權化、大城市中心和郊區化,民族國家的力量 |
第五次,1971年 |
信息和遠程通訊時代 |
信息密集型,非集權的一體化、網絡結構,知識成為資本、無形的價值附加值,異質性、多樣性、適應性,市場細分、職務的倍增,與規模經濟結合的范圍經濟,全球化、世界和局部的互動,即時聯系與行動、即時全球通訊,內向型與外向型、聚合 |
根據佩蕾絲的觀點,技術—經濟范式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擴散的推進器,也是一種阻礙力量。其一,它提供的模式可以被所有人追隨,但它的形成過程也需要一定時間——大爆炸前10年之后或更久。其二,每次產業革命的內涵都與前次不一樣,新的原則必須克服先前成功范式產生的惰性力量,因此前一范式的存在成為下一次產業革命擴散的主要障礙。
佩蕾絲認為:一種范式無論潛力如何巨大,最終將被耗盡。技術革命和范式的生命周期大約每半個世紀一個輪回。在大爆炸之后的第一個階段,出現了新產業的爆炸性增長和迅速創新的時期。新產品不斷涌現,這樣范式形成了,并指引著產業革命的擴散。第二階段是高速擴散階段,它見證了新產業、新技術體系和新基礎設施伴隨著強勁的投資與市場增長走向繁榮。伴隨著新范式在生產結構中的充分展開,高速增長在第三階段得以延續。第四階段,成熟性受到侵蝕。在某一點,技術革命的潛力受到阻礙,雖然仍有新產品引進、新產業誕生,但作為增長引擎的核心產業開始遇到市場飽和、收益遞減的困境,整個技術革命的動力逐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