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文

2011年06月14日10:05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2010年 科學發展觀 酸雨分布 核與輻射 十一五 地表水污染 減排 環境執法 重金屬污染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氣候與自然災害

氣候狀況

  2010年,中國氣候形勢復雜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為本世紀以來之最。全國降水偏多,但季節和區域分布不均,旱澇災害交替發生。年平均氣溫偏高,季節轉換總體偏晚,高溫日數創歷史新高。

  氣溫分布  201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9.5℃,較常年偏高0.7℃,為1961年以來第10高值,也是1997年以來連續第14個偏高年份。除東北及河北東北部、新疆北部偏低外,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偏高,其中青藏高原及新疆南部和東部、甘肅中部、寧夏大部、云南、四川南部等地偏高1~2℃。

1961~201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201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距平分布(℃)

  2010年,中國平均年高溫日數11.1天,較常年(7.0天)偏多4.1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南方大部、華北中西部、黃淮西部及新疆東部、內蒙古中西部和東北部、黑龍江西北部等地偏多5~15天,其中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福建西南部、海南北部等地偏多15天以上。

  雨量分布  201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681毫米,比常年偏多11.1%,為1961年以來第2多。華南大部、江南大部年降水量超過1500毫米,東北大部、華北東部、黃淮、江淮、江漢、西北地區東南部、西南地區中東部一般有500~1500毫米,全國其余地區不足500毫米。

1961~2010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變化直方圖(毫米)

2010年中國年降水量分布(毫米)

  與常年相比,除內蒙古東部、云南中東部等地降水偏少10%~50%外,全國大部地區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其中東北中南部、西北中西部、江南大部及黑龍江東部、河北北部、山東北部、河南中西部、陜西南部、內蒙古西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福建大部、廣東西部、廣西東部、海南大部、云南西北部、西藏東部和西部偏多10%~50%,新疆、青海、遼寧、吉林的部分地區偏多50%以上。

自然災害狀況

  氣象災害  2010年,氣象災害屬于明顯偏重年份,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年初西南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秋冬春特大干旱;東北、華北發生近40年罕見冬春持續低溫;新疆北部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雪災。高溫突出,初夏東北多地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5月至7月華南、江南遭受14輪暴雨襲擊。7月中旬至9月上旬北方和西部地區遭受10輪暴雨襲擊,甘肅、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因局地強降水引發嚴重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熱帶氣旋登陸比例高,影響區域集中,臺風“燦都”、“凡亞比”造成損失較重。10月海南出現歷史罕見持續性強降水過程。

  ——降水量異常偏多,暴雨災害頻發。2010年,全國年暴雨日數較常年偏多21.5%,為1961年以來第3多。暴雨過程頻繁,降雨強度大,導致多流域汛情并發。1月至3月,江淮、江南降水過程頻繁,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出現歷史罕見早汛。5月至7月,中國南方出現14次強降雨天氣過程,造成多流域發生嚴重汛情。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中國北方遭受10輪暴雨襲擊,吉林、遼寧等省部分地區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發生嚴重洪澇災害,渭河、遼河、第二松花江等江河汛情嚴重。10月上中旬,海南出現歷史罕見持續性強降水過程,平均降水量達1060.1毫米,平均暴雨日數6.6天,均為歷史同期最多,強降水導致多個縣市嚴重內澇。

  ——局地性、突發性強降雨天氣多,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6月27日~28日,貴州省關嶺縣崗烏鎮降水量達260.4毫米,造成重大山體滑坡;7月17日,局地暴雨引發云南巧家縣特大洪澇泥石流災害;7月27日,暴雨造成四川省漢源縣嚴重山體滑坡;8月7日,甘肅舟曲縣出現局地突發性強降雨,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77.3毫米,超過舟曲縣8月平均降水量,舟曲縣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8月12日~15日,局地暴雨過程造成四川汶川、綿竹、都江堰等地發生嚴重山洪、泥石流災害。

  ——區域性和階段性少雨明顯,西南等地出現歷史罕見旱情。2010年,中國降水總體偏多,但區域性和階段性少雨明顯。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地區持續少雨,氣溫顯著偏高,云南、貴州降水量均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少值,西南地區發生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特大干旱。6月至7月,華北及內蒙古東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內蒙古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高溫少雨導致出現明顯夏旱,其中內蒙古中東部干旱持續到10月。10月,華北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黃淮地區偏少8成以上,山東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次少,黃淮、華北發生秋冬連旱。

  ——階段性低溫明顯,低溫冷害和雪災嚴重。2010年,全國低溫冷害和雪災受災面積偏大。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東北、華北發生近40年來罕見持續低溫冷害,京津冀地區平均氣溫為197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值,東北三省為次低值。1月至3月,新疆北部平均降水量94.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倍),平均降水日數36天(較常年同期偏多近2倍),均為歷史同期最大值,新疆阿勒泰最大積雪深度94厘米、富蘊88厘米,均突破冬季歷史極值,強降雪導致新疆北部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雪災。12月,全國性強冷空氣活動頻繁,其中9日~16日從東北到江南、華南出現罕見的初冬寒潮天氣過程,南方出現大范圍強雨雪天氣,災害損失嚴重。

  ——熱帶氣旋登陸比例高,影響時段和區域集中。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生成個數是建國以來最少的一年,但全年有7個在中國華南沿海登陸,登陸比例達到50%,為有記錄以來最高。臺風生成時間和登陸地點集中,8月底至9月初近10天內有5個熱帶氣旋生成,全年有5個熱帶氣旋在福建沿海登陸。強臺風“凡亞比”登陸臺灣時最大風力15級(50米/秒),給廣東、臺灣等地造成嚴重影響。超強臺風“鲇魚”是近20年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現的最強臺風,同時也是2010年全球范圍內生成的最強臺風。

  ——氣溫總體偏高,高溫天氣為近50年最多。2010年是中國連續第14個氣溫偏高年,夏季氣溫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高溫天氣頻繁、強度大、范圍廣,全國平均年高溫日數為近50年來最多,海南、云南、黑龍江、內蒙古、青海高溫日數同為1961年以來最多。6月,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出現罕見高溫天氣,多地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7月下旬至8月下旬,南方出現持續高溫天氣,造成全國多地電力負荷連創新高。

  地質災害  2010年,全國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30670起,造成人員傷亡3449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3.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較大幅度增加。實際發生地質災害中,滑坡22329起、崩塌5575起、泥石流1988起、地面塌陷499起、地裂縫238起、地面沉降41起,其中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382起。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華東、中南、西南以及西北的部分地區。發生數量居于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于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甘肅、陜西和云南;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于前三位的省份依次是陜西、四川和吉林。

  地震災害  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0級以上地震17次,有10次地震災害事件,共造成中國大陸地區約85萬人受災,2705人死亡,270人失蹤,11088人受傷;受災面積約30759平方千米;造成房屋3562151平方米毀壞,1069406平方米嚴重破壞,3350522平方米中等破壞,1073050平方米輕微破壞;直接經濟損失235.70億元。

  海洋災害  2010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69次,累計面積10892平方千米。引發赤潮的生物共19種,其中東海原甲藻引發的赤潮次數最多,引發的赤潮累計面積最大,為4539平方千米。2010年,黃海海域發生滸苔綠潮災害,與上年相比,黃海沿岸海域滸苔最大分布面積約減少50%,實際覆蓋面積約減少75%,滸苔綠潮災害明顯減輕。

  2010年,在全國沿海地區開展了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監測。監測結果表明,黃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范圍有所增加,南海部分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渤海和東海監測區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范圍基本穩定。

措施與行動

  【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和氣象災害應急處置】  2010年,中國啟動應急響應31次,累計應急時間208天。加強災害性天氣監測,及時發布預報預警,各級氣象部門充分利用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裝備加強實時監測,自動氣象站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新一代天氣雷達增加到164部,建成1210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實現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和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和在軌備份,多次啟動區域性、階段性加密觀測,實時監視天氣發展變化。2010年,中央氣象臺共發布寒潮、暴雨、海上大風、臺風、干旱、高溫等各類氣象災害預警967次。針對需求,不斷提高決策服務水平,努力做好暴雨、干旱、低溫、暴雪等重大氣象災害和地震、山洪、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突發事件應急氣象保障。強化溝通合作,部門應急聯動顯成效,與國土資源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國家旅游局、國家電網公司等簽署了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森林火災預警等技術研究,提高了氣象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加快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切實發揮氣象為農服務職能,積極推進農業氣象服務體系、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加強與農業部門實時溝通會商,為春播春耕、夏收夏種、秋收秋種以及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提供氣象保障服務。與山西、安徽、湖北、河南、廣西、四川等省(區)政府簽署了加強氣象為農服務的省部合作協議。2010年,完成中國天氣網南方主站和31個省級站建設,中國天氣網日點擊率穩定在千萬次左右;建成了31個省級氣象服務熱線電話。建設8萬個農村高音預警喇叭,59100余塊農村氣象電子顯示屏,18460個氣象信息服務站。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建設】 國務院發布《關于切實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的若干意見》。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共同簽署《關于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支撐體系,建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舉行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五條線”和“五到位”建設,提升基層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加強重點地區和重大地質災害防治】 強化三峽庫區255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和3049處隱患點的群測群防監測。組織百名專家赴玉樹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搶險救災和次生地質災害防范。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166起,安全轉移9.6萬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9.3億元。

  【抗洪搶險工作】 2010年,適時轉移臺風影響區、山洪災害易發區、受洪澇災害威脅區和發生嚴重險情的水庫下游區群眾1706萬人次,解救洪水圍困人數近百萬,最大程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在2010年8月8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作出重要指示,指導搶險救災。人民解放軍和武警水電部隊投入1000多兵力和200余臺套大型施工機械,晝夜奮戰,攻堅克難;水利部緊急調集120多名水利專家和搶險突擊隊,采取“挖、爆、沖”相結合的搶險措施,經過參戰各方連續20多個日夜頑強奮戰,迅速排除堰塞湖險情,疏通淤堵河道,圓滿完成了搶險任務,為災區群眾重返家園、恢復生產生活及開展災后重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地震監測、震害防御和應急體系建設】 加強地震臺網運行管理制度建設和執行力,網絡系統運行率在95%以上,日產數據和產品約30G;完成30個重點臺站的環境優化改造。地震信息數據共享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注冊用戶已達4400多人。發布《水庫地震監測管理辦法》,對水庫地震監測臺網建設的范圍,監測臺網的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等作出了規定。編制完成《“十二五”地震災害防御規劃》、《“十二五”防震減災宣傳規劃》和《“十二五”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規劃》。全年辦理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確定行政許可和城市地震小區劃審批3000余項。全國累計建設抗震民居示范點20000多個,抗震民居660萬戶,2010年新增抗震民居示范點6000多個,新增抗震民居70萬戶。指導支持各地共約50個城市積極開展活斷層探測、小區劃、震害預測和抗震性能普查等防災基礎性工作,服務于城市規劃建設和防震減災。4月14日青海省玉樹縣7.1級特大地震,造成2968人死亡和失蹤,1100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28.47億元。震后5分鐘完成定位,2分鐘測定余震,及時發布地震參數、震源機制等多種地震監測應急基礎產品,出動各類救援隊伍2.3萬余人。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先后實施了海地、玉樹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巴基斯坦洪水等4次5批救援,實現了“一隊多用”。

  【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應急處置】  2010年7月16日18時,中石油大連新港石油儲備庫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大量原油泄漏入海,導致大連灣、大窯灣和小窯灣等局部海域受到嚴重污染,對泊石灣、金石灘和棒棰島等十余個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景區,三山島海珍品資源增殖自然保護區、老偏島—玉皇頂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和金石灘海濱地貌自然保護區等敏感海洋功能區產生了影響。事件發生后,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環境保護部牽頭組織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協調指導地方政府開展應急處置和監視監測工作,在各方通力協作與不懈努力下,海上溢油得到迅速控制和有效處置,最大程度地減輕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至9月7日,事故海域水體中石油類含量基本降至事發前水平,長山列島海珍品養殖基地未受到油污影響,溢油未進入渤海和公海。

  注:本公報中涉及的全國性數據,除行政區劃、國土面積、地震災害外,均未包括臺灣省、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