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馬克思說:“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銳利武器,具有內在的革命性。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只有在科學技術發生革命的前提下,社會生產力才會發生革命性的飛躍。
創新是當代國家必然的生存方式和發展選擇。國家創新行為涉及國家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創新活動,其中,理論創新是引導人類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科技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制度創新是實現人類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文化創新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創新促進發展,科技引領未來,科技創新是引領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性、主導性的力量,并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和諧協調持續發展的基石。走創新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型(Resource-Driven)、資本驅動型(Investment-Driven)向創新驅動型(Innovation-Driven)的根本轉變,使得創新真正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全社會的普通行為,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驗的共識。
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科技支撐和引領國家綠色發展,首先,應堅持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適度優先經濟社會發展,樹立科技創新的“先導觀”;其次,應堅持以科技為軸心調整和安排國家經濟社會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活動的關鍵和核心作用,樹立科技創新的“中心觀”;第三,應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創造更多的福祉、機會和權利,樹立科技創新的“人本觀”;第四,應堅持對科技創新進行戰略性投資,要把科技創新投入作為國家和社會最為重要的公共戰略性投資,持續提升國家“創新儲蓄”水平,樹立科技創新的“投資觀”;第五,應堅持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健康的國家創新系統,提升國家整體自主創新能力,樹立科技創新的“系統觀”。
人口與健康是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最基本要素。沒有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良好和身心健康的人口就不可能建設起強大的國家,綠色發展和國家安全更沒有保障。人人健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生時預期壽命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指標,既能反映社會、經濟的進步狀況和醫療水平的發展狀況,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人們的營養狀況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由47歲升至66歲,增長40%;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卻由35歲升至71.4歲,增長逾100%。依據中國科學院綠色發展研究組預計,2030年前后,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將可以達到80歲;2050年前后,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達到90歲;2100年前后,中國人口預期壽命達到100歲。人口預期壽命的提升離不開人口與健康科技的強大支撐,中國人口與健康的科技支撐的戰略任務是:
第一步,實現人口預期壽命達到80歲的科技支撐。主要包括,在重大疾病預測、預防、干預、控制;中醫藥現代化關鍵科學技術;生殖健康預測與促進科學技術;新藥的發現與開發等方面需要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步,實現人口預期壽命達到90歲的科技支撐。主要包括,在基因組醫學;基因診斷和治療技術;干細胞技術;醫用納米技術等方面需要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步,實現人口預期壽命達到100歲的科技支撐。主要包括,在生物平臺技術;生物芯片技術;遠程醫療技術;腦式人工智能技術等方面需要取得重大突破。(摘自中國科學院撰寫的《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