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鄧小平、卓琳在延安結婚,成為革命伴侶。資料圖片
1997年6月30日下午,鄧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抵達香港,出席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代表“一國兩制”構想的創建者鄧小平,實現了小平同志生前“到香港的土地上走一走的愿望。資料圖片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央軍委辦公廳原顧問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卓琳同志是鄧小平同志的夫人,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縣,1937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處新聞材料室組長,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學校長,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書處機要秘書。“文化大革命”中,鄧小平同志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她也受到牽連,1969年10月隨鄧小平同志到江西,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3年任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1978年1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
卓琳同志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卓琳簡歷:
鄧小平同志與卓琳同志在大寨卓琳(1916.4.25—2009.07.29),女,原名浦瓊英,云南省宣威縣榕城鎮普家山村人。出身于一個巨商之家(其父浦鐘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實業家,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孫中山授予少將軍銜,獲五等嘉禾獎章);1937年投奔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被挑選為云南省體育代表團少年選手成員參加在北平舉辦的全國運動會。當從云南出發剛剛到達香港時,“九·一八”事變爆發。國難當頭,運動會自然開不成了,云南隊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寫信給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讀書。家人同意后,經上海輾轉北平,在一個補習班學習數月。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學。1935年,“一二·一六”運動中,同數千名學生走上街頭,加入抗議洪流,高呼“不當亡國奴”的口號,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國民黨的賣國行徑。1936年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是西南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的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喬裝成百姓模樣,決計要去延安投奔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8月后轉船倒車,折騰數回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陜北公學。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8月,經人介紹,當月就和鄧小平結婚,卓琳比鄧小平小12歲,成了鄧小平的第三個妻子,兩人都屬龍。此后,便一直跟隨丈夫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先后在八路軍129師師部秘書科、中共中央辦公廳等單位或部門工作,任婦女訓練班隊長。
鄧小平同志與卓琳同志在延安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在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工作。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隨后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重慶人民小學的校長,負責管理、教育第二野戰軍干部子女的責任。1952年鄧小平從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隨全家一同來到了北京,住進中南海。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鄧小平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于是多次謝絕了一些單位、團體請她參與工作的邀請,一門心思為鄧小平當秘書,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鄧小平背后奉獻著。實行薪金制后,被定為行政15級(相當于今地、師級);其政治地位和命運,也隨著鄧小平地位的變化而改變。從建國到“文化大革命”開始的17年,一帆風順。
心心相印 患難與共1969年10月,鄧小平以全國第二號走資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監管勞動,便毫不猶豫地陪伴鄧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過了3年零4個月艱難的時光……
鄧小平同志恢復工作之后,卓琳于1973年任國務院辦公廳機要秘書,1978年1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直至離休;在相伴走過的58個風云多變的春秋中,卓琳同志始終和鄧小平心心相印、患難與共。
1997年鄧小平辭世后,時年81歲高齡的卓琳同志恪守著鄧小平關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謹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著晚年時光;2009年7月29日12時30分,卓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卓琳同志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