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平安大華基金公司日前聯合市場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發布的《中國家庭理財調查報告》顯示,“近60%的中國家庭有理財經歷,但仍有23%的家庭拒絕理財。在2010年,約48%中國家庭的投資實現盈利,22%家庭的投資出現虧損”。中國家庭理財狀況如何,理財專家對此有何建議?本報記者日前采訪了業內人士,請他們發表看法。
59%家庭進行投資理財
記者了解到,這份報告對中等收入家庭的各類金融產品投入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顯示,59%家庭正在或者曾經進行投資理財;18%的家庭從未進行投資理財,但未來半年會考慮進行投資理財;同時有23%的家庭會拒絕理財,這些家庭從未進行過投資理財,并且在未來半年內也不會考慮進行投資理財。在有理財經歷的家庭中,45%的家庭的理財行為未有明確的目標,隨機性較強,21%家庭有比較明確的理財目標,更有15%的家庭已將理財視為生活的樂趣。
在國家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看來,應該說百分之百的家庭都在理財,但只有部分家庭選擇的是投資理財。
“我們許多人都在儲蓄存錢,‘月光族’把收入透支,這些都是理財的不同方式。只不過不是所有人都采取買股票、基金、房產等方式進行投資理財。”劉彥斌說。
分清不同階段投資重點
同樣是理財,為什么有的家庭能盈利,有的卻賠錢呢?
劉彥斌指出,不正確的理財就會賠錢,投資理財應當因人而異。比如年輕人,本來就沒多少錢,也缺乏投資眼光,卻要去買一些股票等理財產品,可能就會把結婚買房的錢都賠進去。再如一些老人,不恰當地把養老金等財產都投向他們所難以判斷的理財產品中,同樣會賠錢。這兩部分人群都應當是以儲蓄為主要方式理財。
進行投資理財的主力人群應當是35歲至60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們收入穩定殷實,也需要為將來養老儲備財富,所以有能力也有必要進行投資理財,通過投資股票、房產等使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
“總的來講,我認為每個人35歲之前理財的重點是為了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而35歲之后就要首先側重養老金儲備,其次是子女教育,因為子女教育所需花費遠比養老少得多。每個家庭應該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著手整理家庭資產負債表、每月收支表,看看每一年扣除房貸、生活費、保險費,以及夫妻兩人的退休金準備后,還有多少家庭結余,再制定適合自己家庭的各項規劃。”劉彥斌說。
三分法理財跑贏通脹
這份報告對中等收入家庭理財動機的調查結果顯示,主要動因集中在提高生活質量、抵御物價上漲、籌劃養老3方面。他們的投資品種選擇以股票、基金和投資型保險作為其首選。
“理財的首要目標是跑贏通脹,在保值的基礎上使財富增值。”劉彥斌說。“合理配置手中錢財最重要,因為過度投資和過度保守,都不是正確的理財方式。理財的第一步是要先攢錢。但是光攢錢是不夠的,因為跑不過通脹。”
劉彥斌建議,家庭的錢財除了日常消費外,應當分3份進行理財:首先是應急錢,這部分錢需要1年的生活費+20%的富余,采用活期存款等便捷的方式,這塊財富增值速度通常跑不贏通脹的速度。第二是養命的錢財,35歲之前的年輕人這部分錢是你用作買房、結婚、生子用的,35歲—55歲的人則是用作自己養老和子女教育的。55歲之后則是完全用作養老的錢。基本上這部分需要為自己準備5年以上的生活費,60歲左右的老人則需要準備20年的生活費。這部分錢主要的投資對象是5年以上定期存款、國債、商業保險公司的年金險和分紅險、黃金以及房產,應當是能跑平通脹的。但是絕對不要把養命錢拿來購買股票、基金等高風險產品。第三部分是閑錢,可以用于投資股票、基金、房產,這部分是風險性投資,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處置得當有可能跑贏通脹。
“我們說的理財盈利,應是3部分的總和跑贏通脹,這樣的劃分是比較適合的,不需要通過復雜的規劃,就適合于所有家庭。”劉彥斌說。本報記者 葉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