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產量越來越少,功效越炒越神
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系教授、主任醫師常章富從事中藥研究幾十年,他認為名貴中藥漲價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產量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野生的中藥生長年代久遠、生存環境清潔,藥效也就相對更好些。但因為數量有限,生長趕不上采摘,價格自然越來越高。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楊大榮也表示:“1983年我在云南調查時,每天能挖到六七百條冬蟲夏草,而今能挖到兩三條就不錯了。價格高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是藥效被神化,老百姓過于追捧。中國人歷來有滋補的理念,不少人都希望用補品來解決自己的健康問題。同時,名貴中藥的功能被商家神化,這使得人們過于迷信中藥,將其價格捧高。
三是炒作嚴重,商販囤貨倒賣。一些名貴中藥材已經脫離了原本的藥用價值,成了商販眼中的投資商品。一些商販就像炒股一樣,低進高出,大批藥材集中在少數交易商手里,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中藥進補還需“遵醫囑”
面對昂貴的中藥,老百姓該不該買,有沒有必要用這些名貴中藥來養生?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藥劑科中藥房副主任醫師楊毅恒表示,很多人服用中藥進補存在盲從性,“不是人人都需要滋補,進補也不是非要吃人參、蟲草。”
常章富進一步指出,名貴中藥固然好,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藥,服用的前提是“對癥”和“遵醫囑”。例如人參,性質偏熱,本身火氣就旺的人吃了就會流鼻血,最好找中醫幫忙分清體質。此外,滋補不一定非要價格昂貴的藥材,像枸杞、銀耳等,也有不錯功效,許多食物本身也有保健功效。(唐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