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件大事
90年中,中國共產黨干了哪些大事?199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概括了三件大事。200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時,胡錦濤同志再次概括和強調了這三件大事。
三件大事,橫亙三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90年,因這三件大事而分成三個歷史時期,大致30年左右一個時期。每個時期主要干了一件大事,但相互之間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合。
第一件大事,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第二件大事,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三件大事,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這三件大事,用三個詞概括,可稱之為革命、建設、改革。當然,第二個時期的第二件大事也包括社會主義革命,而第三個時期的改革也是在進行建設。這就是說,建設這件事,實際上從第二個時期一直延伸到第三個時期,并且還將繼續延伸下去。但由于我們黨一直非常明確地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所以,為了突出亮點并與第二個時期有所區別,第三個時期所干的大事可以用改革來作為標志。
三件大事與兩次革命有重疊,有時候幾乎就是一回事。而兩次革命和三件大事都始終貫串著奮斗、探索和自身建設。所以,它們是奮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設史在三個歷史時期的橫向展開和有機結合。
這三件大事是漸次推進的。革命是建設的清道夫和前奏曲。沒有革命的勝利,我們就不可能在新的制度平臺上和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建設。但光干革命,不搞建設或忽略建設,也不是革命的初衷。革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快更順利地進行建設。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懂,所以曾經以巨大的氣魄和規模展開建設;但中間也曾有過迷茫,結果沒有始終一貫地抓好建設,走了一段不小的彎路。不過在汲取經驗教訓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實現工作中心的轉移,始終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并且通過改革開放為更好更快地建設創造條件、開辟通道。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是在以往建設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但又帶有某種質的意義上的突破和飛躍,所以這30多年建設和發展的成就令世界驚嘆。
因此,這三個大致上的30年以及所干的三件大事,既不能簡單等同起來,也不能相互割裂甚至對立起來。猶如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一個臺階連著一個臺階,每個臺階都有自己的標高、特點,每個臺階都要謹慎地行走;每上一個臺階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可能留下遺憾。所以,每個臺階都要總結前一個臺階的經驗或教訓,以便下一個臺階走得更好。臺階是依次的,上臺階不能急躁冒進。企圖跨越中間臺階而直接躍上更高的臺階,很可能欲速則不達。但上了一個臺階之后也不能徘徊或停留在這個臺階上,而必須繼續不斷地攀登。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永不止步、永不僵化,永不驕傲、永不懈怠,我們就將越來越接近期望的高程。
兩次飛躍
中國共產黨是在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基本主張的基礎上誕生的,之后又逐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主張付諸實踐。但這些基本主張與中國國情、中國實踐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進而從根子上來說,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正確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這始終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面對和作出回答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90年奮斗,始終與對這一基本問題的回答緊密相關;而中國共產黨的90年探索,也首先圍繞著這一基本問題而展開。
在這種探索中,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并不斷推動這一進程。在這種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并指導黨的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聚集在這種探索史上最重要的成果,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次飛躍和成果,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同志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七大上的口頭報告中,毛澤東同志在談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時特別說到,馬克思主義有香的馬克思主義,有臭的馬克思主義,有活的馬克思主義,有死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到底要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呢?毛澤東同志要求我們選擇的,毫無疑問,當然是香的、活的馬克思主義,而不是臭的、死的馬克思主義。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沒有被書本上的條條嚇倒,也沒有一直對外國經驗和共產國際的指令盲從,而是在不斷探索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集中全黨智慧,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兩次飛躍,是辯證把握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兩次歷史性飛躍,是對中國國情和馬克思主義認識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兩次歷史性創新,是對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如何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得出規律性認識的兩大成果。兩次飛躍及其成果,又是兩次革命、三件大事的靈魂。它們在兩次革命、三件大事的實踐中產生,又反過來賦予兩次革命、三件大事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開辟了兩次革命、三件大事通向勝利的廣闊前景。
中國共產黨的90年歷史,用這樣簡單的幾組數據來概括,總是會有不甚精細的缺憾,但也有助于我們抓住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無論繁與簡、深與淺,只要正確地解讀它、領悟它,我們就會深切地感受到,黨的歷史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以轉化運用于現實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資源。回望90年,我們有責任倍加珍惜它,更有責任繼續正確、流暢和瀟灑地書寫它。 (李忠杰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