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圖為三軍儀仗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中新社發 張宇 攝
昨天上午10時多,當上等兵何煒邁著鏗鏘的正步經過天安門受閱時,他的父親何健——國慶35周年時水兵方隊成員、今年國慶水兵方隊政委——在幾百米外國家大劇院西側的疏散線位置看著整齊劃一的水兵方隊,感慨萬千。
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是風華正茂的19歲,兩人都在水兵方隊第六排面,每步都是75厘米,天安門東西華表之間距離96米需正步128步,用時1分零6秒。
歷史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兒子身高1.78米,高出他5厘米;身上的水兵服由以前的上白下藍變成一身純白;手中的武器由56式折疊沖鋒槍變成更加先進的95式短突擊步槍。
“不一樣的太多了。”何健說,“不僅僅是表面上能看到的,還有很多看不到的內在東西。前后相差25年,他們其實已經是新一代軍人。”
陸軍:“80后”“90后”勇當新傳人
99式主戰坦克編隊是裝備方隊第一梯隊。今年,坦克編隊一改往年方形隊列的慣例,以箭形陣勢通過天安門受閱。
該團是解放軍第一支換裝99式主戰坦克的部隊,從這支歷史悠久的紅軍團里曾走出187位將軍。團隊所在的某機械化師師徽是一個兇猛的獅頭,由二進制計算機代碼“1010”搭組的長城圖案,展現著這支王牌部隊的信息化夢想。
“現在的戰士以高中、大中專學歷居多,他們和我們那一代人很不一樣了。”方隊政委、某紅軍團副政委孫曉剛說。1992年他參軍入伍,那時團里服役的還是舊的59式坦克,戰士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了很大比例,還有小學文化的。
根據孫曉剛的觀察,不同時代的官兵對部隊的認知不一樣。以前不少戰士入伍,最想學技術,以便退伍后有一技之長,因此司機崗位很搶手。
“但現在的戰士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會問,我這兩年在部隊收獲了什么?”孫曉剛說。
他們甚至開始有以軍人為職業的意識。方隊戰士劉顯貴從黑龍江科技大學入伍。這個喜歡閱讀偉人傳記的炮長,入伍第一年就獲得了優秀士兵證章。他說:“我越來越喜歡軍人這個職業,如果有機會,我會選擇繼續留在部隊。”
孫曉剛記得,10多年前入伍時,他們那一批戰士多半“老實巴交,班長說啥就是啥,排長叫干啥就干啥”。“現在的孩子不這樣,指導員上課如果拿著教材照本宣科,戰士不喜歡聽就會提建議說:‘指導員,你講的我都知道,有沒有新東西?’”他說。
這些“80后”、“90后”官兵是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2000年,團里率先將軍隊內部網鋪設進班排,可以輔助訓練的網絡游戲、模擬訓練設施也被引進軍營。
官兵的民主意識也今非昔比。團局域網上開設了首長信箱,戰士們有什么意見都可以匿名發帖。一些“敏感”信息,比如改選士官、伙食費使用、干部任用等,都在網絡上公開。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士兵來到部隊,為團隊注入了新活力。今年5月,一輛坦克右后燈出現故障,幾位老班長半天也沒修好。畢業于安徽合肥萬博學院電子信息專業的新兵姜明浩自告奮勇,用萬用表測了兩下,接根線頭燈就亮了,幾位老班長佩服不已。
孫曉剛說:“我不贊成妖魔化‘80后’、‘90后’,起碼在我們團的訓練場上,他們無愧于紅軍團的新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