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012年9月17日拍攝的鄖縣柳陂鎮臥龍崗移民安置點內的污水處理項目。鄖縣位于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為保護庫區水質,鄖縣關閉了卷煙廠、造紙廠等30多家環保不達標企業和60多家礦產采選企業,并加大投入進行廢物、污水處理,確保污水實現達標排放,構筑起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環保屏障。新華社記者郝同前 攝
堅持統籌兼顧,著力提高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
今年9月18日,湖北省宣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湖北省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自2002年開工建設以來,東線工程已開始在防澇抗旱、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作用,中線京石段工程三次向北京應急調水。東線工程將于明年通水,中線工程后年也將實現通水。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需求與水資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對此,我國堅持統籌兼顧,防汛與供水并重,不斷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優化水資源戰略配置格局,全面提升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
十年來,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加快。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工程措施和防汛預警預報系統等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初步形成。同時,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不斷完善,“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將逐步形成,統籌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能力增強,污水處理回用、雨洪水利用、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大力推進。
十年來,全國新增供水能力600多億立方米,總供水能力超過7000億立方米,確保了糧食主產區生產安全以及缺水地區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生態用水需要。
在秋糧收獲的時節,在素有“十年十春旱”之說、今年經歷了夏伏旱的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農戶孫明江家里50畝玉米卻迎來了大豐收。奧秘在于使用了玉米膜下滴灌的技術,和漫灌相比,滴灌省水省電、保水保肥,每畝比以前多收入700元。
一方面水資源短缺,一方面用水粗放浪費嚴重。對此,中央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并劃定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指標“三條紅線”。
十年來,全國萬元GDP用水量下降到225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3提高到0.51,實現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綜合用水量保障國民經濟3倍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的高速增長。
“回眸這十年,我感受最深的是,水資源問題越來越受重視,水資源管理不斷加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需要各方支持配合,今后要將水資源管理的限制性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推動這一制度落到實處。
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從開發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從粗放低效向節約高效,水資源宏觀配置能力不斷增強……水資源管理轉變折射了新時期中國治水思路不斷發展。
堅持人水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初秋的青土湖,湖水碧波蕩漾,蘆葦郁郁蔥蔥,水鳥自由飛翔。
青土湖是石羊河下游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離沙漠最近的湖泊,由于生態持續惡化,湖泊在1959年完全干涸,風吹沙起,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是鄉親們的心聲。2007年以來,通過采取關井壓田、節水調結構等措施,青土湖地下水位有所上升,特別是2010年秋季以來連續兩年向石羊河下游下泄生態用水,青土湖出現季節性水域,成為生態好轉的標志。
青土湖的變化是近年來我國治水實踐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寫照。
十年來,我國大力恢復綠水青山。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累計保水6600億立方米,相當于17個三峽水庫的庫容量;全國年均減少土壤侵蝕15億噸;黃土高原長城沿線風沙區遏制了“沙進人退”勢頭;基本完成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近期治理任務;實現黃河連續13年不斷流。
一方面加強山川治理,一方面在保護生態前提下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新時期中國治水思路給出的答案。
農村水電的發展就是這種思路的生動注解。我國農村水能資源豐富,科學、合理地開發對山區百姓奔小康有現實意義,也對保護森林有益。
2003年,我國啟動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國家補助建設小水電站,低價供電給農民,農民用電做飯、取暖,不再砍樹燒柴。截至2011年底,累計解決了120多萬農民生活燃料問題,保護森林面積500萬畝。
十年來,我國農村水電累計發電量達13908億千瓦時,對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