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冀西阜平成立。這是全國抗日戰爭中共產黨在敵后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至1940年底,晉察冀根據地發展為華北最大的抗日根據地。
1月 八路軍香港辦事處成立,對外稱“粵華公司”,廣泛聯系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國際力量開展抗日斗爭。
2月-12月 新四軍開進皖中、皖南、蘇南、豫東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3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至1938年底,全國黨員人數從全國抗戰開始時的4萬多發展到50余萬。
4月 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3萬余日軍的九路圍攻,殲敵4000余人,收復18座縣城。
5月下旬-6月上旬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闡明持久抗戰的戰略總方針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指導抗戰的軍事理論綱領。
9月29日-11月6日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確定黨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基本方針和任務,重申必須獨立自主地領導人民進行抗戰。會議基本上糾正王明的右傾錯誤,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10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全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防御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
廣州淪陷前后,周恩來通過潘漢年等把上海、南京等淪陷區的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包括宋慶齡、何香凝、郭沫若、茅盾、柳亞子、蔡元培等先后轉移到廣州、香港。其中部分留在香港,加強了香港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力量。
10月-12月 中共廣東地方組織團結和領導漢、黎、苗等各族人民建立抗日游擊隊,開辟了華南敵后戰場。
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抗日的民族政策,發展了大量少數民族抗日武裝。臺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