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為社會留下更多的文化記憶
——訪“中華藝文獎”獲得者、全國政協委員吳為山
他力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他首次提出“寫意雕塑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并以“詩風蕩漾、文氣堂堂、形神兼備、氣象萬千”的獨特意象風格實踐自己的文化理想和藝術追求;他從事雕塑創作20余年,創作了400余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內外。
他就是首屆“中華藝文獎”獲得者、全國政協委員、著名雕塑家吳為山教授。近日,他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吳教授,我注意到您在多次講話中,都強調了“藝術的本質是創新”這一觀點,能不能具體闡述一下?
吳為山:藝術以美的形式來表達人們的情感體驗,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人類藝術的歷史,都是美的創造者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歷史。即便是同一個藝術家,隨著時代變更、地域變化,創作也會出現不同的風格。例如畢加索的藝術創作有藍色時期,也有玫瑰色時期。徐悲鴻、吳冠中等大師從西方學習歸國后,走上了中西合璧的創作道路,這都說明藝術家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氣場里所產生的創作靈感是有殊的。所以我說藝術的本質是創造,創造的形式是美的,這種創造給社會帶來新的思維方式,給時代留下生動的審美記錄。當然,也正因為如此,藝術家必須擔當起創新的責任。
記者:創新不是憑空的,藝術家應該怎樣踐行“創新”二字?怎樣進行藝術創造?
吳為山:在我看來,藝術創造有四個支點,這也是我常講的藝術家必須具備的時代責任感。第一,創造的根基在于繼承傳統。第二,藝術家要熟諳本專業的藝術語言,所謂功深百煉。第三,在對人類藝術宏觀把握和思考中,藝術家要對藝術價值進行判斷,找到創新點以及與之相應的創作方式。第四,藝術創造必須建立在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和對人民深厚的情感上。要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汲取前人經驗、融入時代精神。
記者:請您具體談談這四個責任感,先從“繼承傳統”說起吧!
吳為山:好的。什么是傳統?在我看來傳統絕不是一個物化的概念,繼承傳統也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對傳統須進行認真系統的研究,探索傳統藝術生成的時代背景和精神內涵,思考它給當今時代帶來的價值,給創新帶來的啟發。繼承傳統是一種文化自覺,我們要在文化自覺中認識傳統。當然,生硬地去研究傳統要不得,傳統是一個源,在時間的洗練中凸顯其生生不息的偉力。
任何大師的創造都是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的。比如說徐悲鴻,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畫家,其實他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書法家。他對魏碑有深入的研究,書法中透著魏晉風骨。他所畫的馬實際上都洋溢著時代精神。他對傳統書法的學習使得他的創新融進了先賢在形式表現方面的智慧。著名書法家高二適有句名言:“要出入于千數百家而自成一體。”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記者:2002年,您提出著名的“寫意雕塑”論。2005年,您又發表了《我看中國雕塑藝術的風格特質——論中國古代雕塑的八大類型》的論文。可以說,“寫意雕塑”的提出和踐行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行為,更是一種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和美學觀的文化自覺。我想,這就是您通過藝術創新形式弘揚中國文化精神的實際行動吧!也是您對“繼承傳統”的最好詮釋。
吳為山:“寫意雕塑”的提出的確建立在對傳統的認真研究、揣摩和繼承基礎上。我們中國近現代雕塑的發展實質源于兩方面:早先留學歐美的老一輩雕塑家回國后的寫實教學傳播;全面向蘇聯學習而確立的革命現實主義之風。在多年的學習和研究中我發現:古代大量的陵墓雕刻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自然形態,稍加雕琢,便神氣活現,巍然磅礴。這種風格至漢代達到鼎盛。所憾的是漢代以降,此風漸減。至近現代,又因西洋雕塑傳統的介入,中國雕塑大有以西方寫實主義為體、為用的傾向,當代以西方現當代藝術為參照之勢愈烈。故那種原本存在于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寫意精神未能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正因如此,懷揣著一種責任感,我論證了寫意精神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必要性。熊秉明先生曾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吳為山先生說他造了一個新詞‘寫意雕塑’,我說造得好。這是中國藝術的真精神,而且他已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