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提出,傳統的秦嶺-淮河供暖線已經過時;南方冬季的陰冷天氣遠比北方難熬,而且近年來南方地區屢遭“冷冬”,應將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
南方供暖,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南方要不要供暖,南方如何供暖,南方供暖有什么難點,代表委員們也展開了熱烈討論。
是“多此一舉”還是“民生善舉”?
【焦點】“東北的冷是鋪天蓋地的,粵港的冷是象征性的,北京的冷是內外有別的,江南的冷是入骨三分的。”這是網上經久熱傳的一條帖子。南方需要供暖嗎?
【觀點一】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環保廳副廳長瞿麗雅: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有實施供暖的必要。據統計,從1961年到2011年,貴州共有104次省級凝凍過程。北方地區集中供暖室溫標準為16℃—18℃,而南方大部分地區冬季平均氣溫低于16℃。出現雨雪天氣時,長江流域氣溫一般不到10℃,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下。
【觀點二】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屋里屋外一樣冷,上床、起床都是考驗,這是很多南方人的切身感受。我以前在老家山東時,腳上從沒生過凍瘡;二十年前到上海,當年就生凍瘡了。在南方一旦遇到大幅降溫,醫院門急診量就明顯上升,心腦血管、呼吸道等疾病患者尤其多。南方供暖是好事。
【觀點三】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振樓:目前秦嶺—淮河線是大致的“供暖分界線”,“一線定南北”有不嚴謹之處,但是如果供暖要向南方擴展,下一條線又該劃在哪里呢?供暖作為一種大規模、系統化的公共服務,涉及規劃、建筑、能源、財政、技術、人才等方方面面,南方地區也缺乏相應的經驗,應當“謀定而后動”,不能倉促上馬。
[點評]政府要為老百姓“送溫暖”,供暖就是最實實在在的“送溫暖”。南方地區要不要供暖,關鍵還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同時也要科學決策、審慎實施。地圖上的那條線是重要依據,但不是唯一的依據,最終還是老百姓的感受最重要。
是“集中整合”還是“統分結合”?
【焦點】一說起“公共供暖”,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建設大型供熱工程,豎立起一根根大煙囪,全城統一鋪設管網,通聯到千家萬戶。“一張白紙”的南方地區,供暖必須重走這條“老路”嗎?
【觀點一】全國人大代表、來自湖南省的“全國道德模范”文花枝:南方地區應科學規劃,在適宜集中供暖的實施集中供暖,用“集中供暖、分戶計量”來防止資源浪費。建議將湖南等省集中供暖工程項目列入國家“十二五”建設規劃,由國、省兩級按重點工程項目投入建設資金,并將城鄉居民供暖補貼納入財政預算。
【觀點二】瞿麗雅委員:公共供暖不等于全城“一刀切”,部分地區可采取“獨棟式”采暖模式,供暖時間根據氣溫變化適時變動。例如,南方一些地區建設使用的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地能進行供熱制冷。冬季,把熱量從地下土壤中轉移到建筑物內,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轉移到建筑物內,一個年度形成一個冷熱循環。
【觀點三】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供暖很重要,保暖也要重視,要切實提高建筑的“保暖質量”。建設“保溫建筑”“保溫小區”可能前期投入比較大,但是長遠收益也大,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推廣,及時制訂標準規范。
[點評]公共供暖本質上就是相對集中的供暖,集中到什么程度還值得思量。是一座城市、一個小區,還是一棟建筑?這個問題其實并無定論。說到底,還是要打破思維定式,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在“源頭治理”上下功夫。
如果城里解決了,鄉村怎么辦?
【焦點】在南方,條件好的城市家庭可以采用空調、地暖等方式取暖。但是,還有不少農村地區仍以煤爐、木炭烤火為主,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也時有發生。即使城市實現了公共供暖,廣大農村地區又怎么辦?
【觀點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水礦集團董事長魏永柱:目前,南方農村還不具備供暖條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居住分散,管道等供暖設備建造成本高,難以實現規模供暖;二是農村房屋保暖效果不好,建房的地質條件、房屋構造等不利于保暖,加上潮濕空氣無孔不入,目前只能依靠燃煤烤火、空調等取暖。最現實的辦法是政府在用電、購煤等方面給予適當補貼,減輕農民取暖負擔。同時,通過“貨幣直補”,讓群眾改爐改灶防控地氟病。
【觀點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盤縣縣長鄧志宏:南方廣大農村地區取暖目前主要靠燃煤,效果不佳且影響環境質量。長遠而言,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攀升、農民集中居住程度提高、供暖條件逐漸改善,農村供暖能夠逐步實現。尤其是一些資源能源富集、已計劃建設集中供暖設施的城市,可考慮向周邊人口密集、居住較為集中的小城鎮適當延伸。
[點評]既然是公共服務,就應當盡力實現城鄉統籌。南方農村供暖難度大,但并不能因為困難而放棄。(“新華視點”記者楊金志、王新明、禹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