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近幾屆全運會每屆總投入多在千億元以上,開、閉幕式場面越來越宏大,耗資驚人。但與此同時,高額投入的體育設施在賽會之后大多無法為普通百姓所享用。
●比賽內容的社會公信力不足。一方面全運會成績是考核各省市體育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高額獎金背后存在著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據了解,部分省(市、自治區)對運動員、教練員、科研人員、體育官員等的獎勵總金額高達上億元。
本報訊 昨天,在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大會發言時,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江蘇省主委、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龍建議,暫停全運會申辦,由已具備相應設施條件的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遼寧六省市輪流主辦。
現象:每屆總投入達千億元
建議:嚴控開閉幕式規模
趙龍指出,自2001年以來,全運會主辦城市均采用申辦形式產生,但從實踐來看,一方面往屆舉辦城市大量場館資源閑置,使用率極低,另一方面新的承辦城市又新建設場館和其他配套設施。
他說,近幾屆全運會每屆的總投入高達千億元,但高額投入的體育設施在賽會之后大多無法為普通百姓所享用,造成浪費。
趙龍呼吁,要制止在全運會舉辦規格上的攀比之風,嚴格控制開、閉幕式規模。
現象:比賽公信力遭質疑
建議:加強對獎勵資金監管
趙龍還指出,需樹立奧運戰略與民生體育戰略并重的體育發展新思路,“根本目的在于‘增強人民體質’。”
趙龍認為,各地將全運會成績作為官員考核重要標準,高額獎金背后利益鏈錯綜復雜。“部分省(市、自治區)對運動員、教練員、科研人員、體育官員等的獎勵總金額高達上億元。”
“壓力和誘惑下,對全運會成績的追求存在‘走偏’的危險。”他指出,近三屆全運會主辦地都取得金牌總數第一的巧合,以及不斷見諸媒體的賽場上各種不正常現象,雖然大多沒能得到確認,但已經引起公眾對全運會比賽公信力的懷疑。
趙龍建議,改革地方體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大幅度提高開展“民生體育”在考核指標中的比例,加強對獎勵資金的監管,特別是對體育行政部門的獎勵要遵循公平、公開、透明的原則。
支持
病態政績觀致勞民傷財
金汕,北京社科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金汕看來,全運會是中國被國際體壇隔離期間的特殊產物。“現在已經不需要用體育展示國力了。”雖然支持縮減全運會,但金汕認為短期內還無法將其取消。“很多體育人才還是通過全運會進行選拔的。”
他表示,縮減全運會最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從下屆開始先把開、閉幕式砍掉。
金汕說,現在的全運會“勞民傷財,好大喜功”。不過,在現有的干部評價體系不變的情況下,金牌論政績的局面也不會發生改變。“這是一種病態政績觀。需要上層領導改變對體育精神內涵的理解。”
開支應經納稅人點頭
陳培德,浙江省前體育局局長
“我當然支持。”陳培德說,中國需要召開一次體育屆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發展經濟上來,體育屆也需要類似的改變。”
對于全運會的改革,陳培德認為動力在內部,而不是外部。具體做法是:一、用單項錦標賽取代全運會,既可兼顧培養人才的需要,又可帶動單項突出整體落后的地區的體育發展;二、學習奧運會進行瘦身;三、全運會經費開支要經納稅人點頭,經人大批準。“香港亞運會預算20億沒通過,廣州1200億隨便花。這說明香港法制更健全,而咱們的納稅人沒權利。”
反對
申辦全運會有助促經濟
李振國,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副主任
對于趙龍的發言,李振國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競技體育如果沒有比賽就變成了全民健身。“全運會的內容和項目可以進行調整,但不應該取消。”
李振國建議,有能力的省市應繼續申辦全運會,這有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全運會不僅是體育賽事,它是一個載體。為什么各地申辦熱情這么高,這符合各地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方向。”
李振國表示,真正花在賽事上的資金并不多,更多的是當地政府的前期投入,“得到承辦權的政府會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環境、綠化,甚至空氣治理等。可以看到,每一個舉辦過奧運會、亞運會和全運會的城市,之后都會留下一個很好的環境。”
鏈接
崔大林:全運會不會取消金牌榜
在去年的兩會上,趙龍就曾提交《關于加快推進全運會體制改革的若干建議》的提案。當時,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的崔大林回應稱:“我也不贊成以全運會的金牌數量來考核省市體育官員政績。全運會的金牌數量,并不能反映一個地方的體育全貌”。“但是,全運會還是要搞金牌榜,因為是一種‘奧運模式’”。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張靜 張磊 孫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