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國網3月6日訊在今年各地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個地區提出將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作為工作的重要目標,經過兩會前的充分預熱,“幸福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最熱關鍵詞之一。兩會前,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時曾表示,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中國各級政府對“幸福感”不斷提升的關注預示,告別GDP崇拜,締造幸福中國,已經到了付諸實踐的階段。
“兩會”定調民生中國開走幸福路線
在本網“兩會”前進行的“中國民眾幸福感調查”中,關于幸福的感受程度,39%的人選擇了一般。將現在的生活與五年前對比,36%的人感受到了幸福程度的增長。48%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推出國民幸福指數。由此可以看出,在關注幸福感的同時,民眾更期待政府能有所作為。
溫家寶總理在與網友交流時,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闡述什么是“幸福感”。溫家寶總理表示,幸福就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他說:在“十二五”期間,我們要使社會更加發展進步,使國計民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都進一步得到改善,使人民生活感到安全,對未來充滿信心。因此,在“十二五”規劃當中,我們特別強調民生,把它作為整個規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二五”定調民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得到印證,“十二五”規劃將經濟發展目標定為年均增長7%,相比“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設定了12個約束性指標,比“十一五”規劃多了4個,且其中一半關乎民生。
陳凌孚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們需要的是讓全體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GDP:人人都有適應自身發展的工作,家家收入都在增加,處處都有好環境,個個都有健康身體;老百姓不再為住房愁,不再為養老愁,不再為看不起病愁,也不再為孩子上好的中小學、幼兒園愁。民生改善應以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目標。
據悉,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以來,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委員們就收入分配、住房、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防范通貨膨脹、平抑物價等方面,提出提案17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