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本報記者 高健
“這十八天……我過的……很好。”深陷的眼眶中滲出了滴滴淚水——周大爺是不幸的,死于痛苦的肺癌;但他又是幸運的,在生命最后時刻住進了隆福醫院,得到了周全的醫療護理,改善了生命質量。
要知道,北京專業的老年病醫院只有17家、2千余張床位,而據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在政協提案中提供的數字:當前本市每天凈增60歲以上老年人口410人,到2020年,預計全市常住老年人口超過400萬,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達60萬。
2千和60萬,這是一個多么懸殊的對比!
對此,高彥彬委員疾呼:要加快專業老年病醫院的建設工作,構建治療、康復、護理成體系的老年病養老模式。
東城區隆福醫院作為全市首批專業老年病醫院,歷經13年摸索,目前正朝這一模式發展。
走進隆福醫院,明顯感受到和其他醫院的不同——一旦見到有需要幫助的老人,醫務人員就會主動迎上去,從掛號、問診、檢查到取藥全程陪護。在門口取藥處,陪護人員一邊幫老人收拾好醫療本、錢包等物品,一邊挨盒檢查藥物,仔細叮囑藥品使用情況。
“病床緊缺是目前最大的問題。”盧艷麗院長說,隆福醫院本院有260多張床位,天通苑分院還有120多張床位,但是僅東城區就有23萬老人,“缺口太大了。”
對于這一憂慮,高彥彬建議,除了新建老年病醫院外,可以根據北京市兩級醫療服務體制要求,將功能定位不明確、床位利用率較低、位于社區中的一級或二級醫院轉型為老年病醫院或康復、護理醫院。
據介紹,老年人普遍視力不好,所以老年病醫院需要安裝更為充足的照明設備;老人多用輪椅、推床,所以樓道要比普通醫院寬;要全面實現無障礙設施建設,在多個部位增加防滑設施;治療老人的醫療耗材要遠遠多于普通病人,病床和護士的比例也要高于普通醫院。
“這些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還不是最困難的,治療成效才是阻礙建設老年病醫院的關鍵。”盧艷麗接著說:“老年癡呆、癌癥等都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醫院能做的只是減輕老人的痛苦,延緩其生命,并努力保證生命質量,但是在有些家屬看來,這就是沒有治療成效,反而和醫院鬧出矛盾。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很多醫院不愿接收老年病老人的原因所在。特別是在康復、護理領域,還不能實現醫保報銷,更阻礙了老人的相關醫治。”
這番話,也是農工黨北京市委在提案中關注的焦點問題,其建議學習青島經驗,設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通過調整基本醫保統籌金和個人賬戶金比例的方式籌集,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用人單位和個人不再另行繳費。醫保基金可以采取復合型付費方式,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和養老機構,并鼓勵現有醫院轉型,從制度層面引導全社會力量,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新的付費機制應該引導患者主動從大醫院轉入專門機構完成醫養康護,節約醫療資源,減輕社會和個人的疾病負擔。